狄志远|社福用地严重匮乏 购置计划效率低下须改革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于2019-20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200亿元购置处所提供福利服务,期望在约3年内解决幼儿中心、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等福利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社署运用有关“购置处所以提供福利服务”计划的200亿拨款,拟于全港18区购置约160个物业用作福利设施,以配合社会服务之发展及需求。

然而,5年过去,社署仅用约2.4亿元(占拨款的1.2%)购置5个物业,进度远逊预期,实在令人失望。当初政府宣布此计划时声势浩大,现在却“雷声大雨点小”,未能有效解决福利设施短缺的问题。

劳福局最近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显示,当局拟将计划财政承担额由200亿元大幅减至50亿元,并取消昔日为长者、残疾人士及儿童提供福利服务的158个购置目标物业表。官方以“确保公帑运用得宜”为由,认为按过往购置进度,财政承担额或闲置一段长时间,“并非善用公共财政资源之举”。

购置计划面临的困境

计划推展如此缓慢,主要源于多项实际障碍。社署设定的条件门槛过高,要求处所须有合适的消防及无障碍通道设施、面积及位置符合运作需要、附近的土地用途与福利用途协调,以及放售价格在产业署参考市场价值厘定的可接受价格范围内。这些条件虽然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现有市场找到完全配合的处所。

即使觅得合适处所,还需考虑物业契约是否有规限用途。更棘手的是,尽管署方觅到合适处所,该处所区域的业主和居民可能大力反对,尤其是针对安老院舍或残疾人士院舍等设施,最终努力徒劳。产业署厘定的可接受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或业主放售价格存在差距,增加了购置难度。

最令人不解的是,私人安老院经营者能在市场上买到合适处所,为何政府却买不到?非政府组织(NGO)更因公营机构提供的福利单位严重不足,被迫在私营市场寻找场地,面临高昂租金,造成极大营运压力。

针对这些难题,我提出四项建议方案:

1. “拆墙松绑”:简化程序,增加弹性

政府必须检讨有关政策、门槛及程序、条款的规限等,重点是“拆墙松绑”。在确保基本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应简化购置流程,为社福用途的转换提供更大弹性。合乎基本资格之下,应简化程序,加入较有弹性社福用途的转换,有效运用处所,扩大服务选择性,善用资源。

2.“转买为租”:灵活运用拨款,即时纾解压力

我强烈建议将此计划部分拨款“转买为租”,将50亿元用于支援非政府组织的福利服务处所租金津贴,为期五年。这一过渡安排可立即减轻机构的营运压力,让服务得以及早开展,满足社区需求。

在这五年过渡期内,政府可持续寻找更多永久用地,待条件成熟时再转为永久使用。这种灵活、弹性和实效性的安排,可让社福机构不必再苦等政府购置物业的遥遥无期,而能即刻投入服务。

3. “舍难取易”:从可行处著手,渐进推展

我们应理解购买合适院舍(如安老院/残疾人士院舍等)较困难,原因是要求门槛较高,以及部分地区居民反对声音较大。因此,建议可寻找门槛较低,而且一般居民可接受的社福服务,如青少年/家庭、长者/照顾者服务等,不仅可配合服务发展,还能减轻非政府组织的营运压力。

4. 强化长远规划:公屋项目预留福利空间

政府应积极在兴建中的公共房屋区内,将5%用地用作福利用途,并尽快落实让福利机构使用。行政长官在2020年施政报告已有相关承诺,但落实情况如何,仍需严密监察。

社福服务对弱势社群至关重要,而适当的服务处所是服务得以落实的基础。五年仅用1.2%拨款购置5个物业,这成绩单显然不合格。劳福局不宜仅以“确保公帑运用得宜”为由缩减预算,而应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应调整思维方式,不应仅限于设定严格条件再苦寻符合的物业,而应更灵活地考虑现有物业如何通过适当调整来满足需求。同时,应考虑从单纯购买物业扩展到更多元化的策略,包括租赁方案。唯有采取更灵活的方法,才能突破当前困局,真正实现政策初心,让社会福利服务得以蓬勃发展,回应市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新思维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