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优化资源推展小班教学 善用人口下降时机提升教育质素
全港公营小学实施小班教学的比例已达八成半,预计2025/26学年更将扩展至九成半。这个数据不仅反映政策推行进度,更标志著香港教育正进入新阶段。
小班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优化整体的教与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首先,在参与度方面,较小的班级规模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投入课堂讨论和活动,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其次,在教学个性化方面,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第三,在师生关系层面,更频繁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提供更到位的支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第四,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更容易观察到每位学生的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在互动性方面,小班环境更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放眼国际,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在积极推行小班教学。英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通过小班教学为低收入和边缘化学生提供额外支援;美国教育部通过严格的认证标准和持续的专业发展计划,致力提高小班教师的教学质量;日本的研究发现,20人的班级规模最能发挥教学效能,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潜能;芬兰政府将小班化教育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新加坡更是每年专门拨款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这些国际经验都证实了小班教学对提升学习成效的积极作用。
推行小班教学的关键在于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班级规模缩小时,同样的教育预算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资源,但前提是不能削减总体的教育投入。当前香港的人口结构变化恰好为推展小班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进一步提升教育质素。
展望未来,小班教学的发展应该著重加强四个关键环节:第一,在特殊教育需要(SEN)方面,小班环境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童提供更多个别支援,研究显示这对改善他们的学业参与度特别有效;第二,在精神健康方面,考虑到当前约25%的儿童和青少年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小班教学可以作为及早识别和支援的重要平台;第三,在家校合作方面,小班环境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童的发展需要;第四,在教与学方面,教师可以在小班环境中开展更多互动式教学,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当前的讨论重点不应停留在是否推行小班教学,而是要思考如何优化现有模式。这需要教育界以专业的态度持续探索和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益。
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和专业的视角,持续完善小班教学策略。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实现全人发展。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新思维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