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如何刺激投资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
来稿作者:周小稞
5月2日香港统计处发布2025年一季度GDP预先估计数字。实质GDP同比增长3.1%,创下2023年底以来最强的季度增速。一季度GDP的强劲表现,唯一的“功臣”就是货品进出口录得2021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速8.7%、进口同比增速7.4%以及2022年以来服务输出首次在增速上压倒服务输入,其中服务输出增长6.6%、服务输入增长6.2%。相较于耀眼的货品与服务贸易表现,占GDP三分之二的私人消费开支同比下降1.2%,政府消费开支同比增长1.2%,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增长2.8%,均不同程度逊于GDP的表现。
对于一季度经济的强劲表现,政府和市场反应都极为谨慎,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样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持续,因为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贸易的超常表现都是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政策而采取的对冲行为。进入二季度后中美在关税问题上的“硬杠”势必对香港的货品与服务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加上占GDP大头的私人消费开支极大可能延续下跌的态势,而政府消费开支又受累于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而不大可能有突出的增长,因此香港经济在今年二季度还能否维持正增长只能寄希望于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更快增长。
问题是,本地固定资本形成能挑起拯救香港经济的重担吗?由于统计处只是发布了预先估计数字,笔者无法知悉一季度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具体数字及其内部构成,因此姑且用已披露的2024年数据来作分析。本地固定资本形成主要包括两类投资,分别是楼宇及建造以及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而上述两类投资既来自私营部门也来自公营部门。2024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增长1.9%,其中楼宇及建造同比增长2.0%、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同比增长3.4%,而上述增长均来自公营部门12.6%的增长,私营部门同比萎缩3.6%。
本地固定资本形成的六成来自私营部门,而私营部门投资的下降反映的正是香港疲弱的房地产市场。刚刚房屋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新盘积压的货尾单位达到创纪录的2.8万伙。发展商都在想方设法消化手中的库存,让他们再去投资开发新的楼盘无疑是异想天开,除非让他们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而另一方面,包括公屋、简约公屋、居屋等公营房屋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围绕北部都会区开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则令来自公营部门的投资明显增长。对于这部分投资,特区政府虽可通过发债满足部分的资金需求,但要进一步加速也非易事。
私营部门不愿投资,公营部门想多投资但又受制于资金的不足、工人的短缺以及程序的繁琐。这样的分析难免让人悲观,但尽管如此,相较于私人消费开支、政府消费开支以及货品与服务贸易,特区政府在推动本地固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仍有最大的运作空间,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这样的投资都还存有强劲的需求。新鸿基地产即将开售的西贡楼盘获得近120倍的超额认购,一个楼盘接获的3.7万份购楼意向登记就已超过全港的货尾单位,显示出市场对合理价位住宅的强劲需求。与此同时,北部都会区的开发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并非可有可无的“白象工程”。特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来一场供应侧的改革来满足上述需求,通过更多且可持续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
首先,鼓励甚至逼迫发展商积极去库存。只要售价合理,消化2.8万伙货尾根本不是问题。部分发展商可能会因此蒙受一定程度亏损,但香港主要发展商大都财务状况稳健且大多处在现金盈利状态,可以承受一次性的项目亏损。特区政府可视出售货尾单位的亏损情况,通过拍地价格折让的方式加以弥补。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可效仿新加坡的做法,在未来的拍地合同中列明项目开发与出售进度,对于未能在指定时间内出售的落成单位施以阶梯式的罚款以杜绝囤货。
其次,将居屋作为公营房屋的主攻方向。只租不卖型公屋的最大问题是政府要不断地投入公帑且又不能满足华人最看重的“居者有其屋”梦想,而居屋正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目前虽然政府各类居屋的售价折让有所下调,但市场认购依旧踊跃,显示对可负担房屋的刚需巨大。通过大规模建设并出售基于成本定价的居屋,政府的投资不仅可以及时而又顺利地收回以推动之后的滚动开发,而且可以在当前整体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拉动整个行业以至经济的增长。
再次、以土地出让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北部都会区的整体开发进度建基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当一条仅23公里长、横贯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北都公路都要等到十年后才能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北都都会区的开发又如何不让人望眼欲穿?之所以如此耗时,庞大的投资是主要原因之一,2.3公里的沙田主干道都要耗资近70亿港元,何况北都公路?为加快工程进度,政府迫切需要引入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向私人资本出让土地开发权以资补偿。
最后,开放市场引入更具竞争力的外部资本。一方面是内部的资本缺乏投资意愿,不仅耗时而且耗钱;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的资本有投资意愿且又省时而省钱但却因香港市场明文或不明文的封闭而不得而入。以基建为例,内地已是全球公认的“基建狂魔”,既好又快更平。这么优秀的外部资本为何一河之隔的香港却视而不见,仍由本地各类工程公司如蜗牛般地推动北部都会区开发?无论是保增长还是促发展的需要,政府都应创造条件让更具竞争力的外部资本进入香港。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