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背后 官员未读到的市民感受
第一季本地生产总值(GDP)同比实质增长3.1%,增速比上一季的2.5%有所加快。然而,这个宏观数据上的“加速态势”并未让市民普遍感受得到。反而,“经济差”、“市道艰难”的声音不绝于耳,仅在4月我们统计至少18间店舖结业,当中不乏知名戏院及人气过江龙食店,有连锁餐厅集团遭申请清盘,而一家经营了44年的老牌茶餐厅亦预告将在五月底关闭其最后一间分店,莫不加深了市民对经济前景的忧虑。
本港第一季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大引擎驱动。一是对外贸易的强劲表现,商品出口同比增长近11%,尤其受惠于亚洲区内贸易;二是投资活动的回暖,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增长了2.8%。不过GDP计算的是总产出,不直接反映收入分配、生活成本压力或资产价值的变化。当增长主要由外部需求或特定行业投资驱动时,市民的实际生活和感受自然会出现落差。
事实上,作为经济重要支柱的私人消费开支,在第一季继续同比收缩1.2%。零售市场的数据更为惨淡,第一季整体零售额同比下跌6.5%,尤其汽车、家具、服装、珠宝等非必需品销情欠佳。市民在长假期“北上消费”成风,复活节期间逾200万人次离境,部分受强势港元及内地物价吸引,亦加剧了本地零售业的寒意。当市民勒住裤头,消费意欲低迷时,即使GDP数字向好,社会感受到的经济现实也是另一回事。
反过来看,“五一”黄金周截止周五(5月2日)虽然已经有26.5万旅客人次访港,比去年增长27%,当中内地旅客大概是22.2万人次,有22%增长。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也不得不承认,旅客消费模式已经转变,不少来香港可能是简单旅游,或是深度旅游,要吸引他们在香港消费并不容易。所以我们评估旅游及零售市道时不能只看人次,忽略了商户对“旺丁不旺财”的感受。
说到坊间对经济的感觉,这几天最多人留意的新闻之一,莫过于第一季末负资产个案急升至超过四万宗,涉及金额逾2000亿港元。当然,这些只是帐面数字,拖欠率仍然偏低,并未出现按揭违约。但新闻报道也可能影响了市民的心理,业主可能因为资产帐面价值缩水而更加“手紧”,加剧了经济不景气的感受。银行对地产相关行业的贷款同比跌9.5%,也反映了市场的寒意。
有趣的是,政府周五公布利得税、薪俸税收入都录得增长,看似大家的收入不俗。但数据显示,应评税利润同比仅增约1%,反映企业整体盈利增长相当有限。而因为税务宽免而无需缴纳薪俸税的人数由66.1万人大幅减少至49.7万人,这不但反映了更多基层被纳入税网之中,加重了部分家庭的压力,同时也折射了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而推行紧缩政策。
2024至25财政年度计入发债及还款后录得803亿港元赤字,虽然较修订预算有所减少,但仍然足以令财政司司长扭尽六壬削减公支开支。加上香港经济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目前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由消费市道、资产市场以至公共财政,市民都只会感受到不安。
可惜的是,司长只顾形容本港经济“攻守兼备”、“加快发展”,又吹棒访港旅客增加、带动零售和餐饮等消费云云,与市民对经济差的感觉形成落差。我们固然要稳住市场信心,但超越GDP的表面数据、把握香港当前真实经济状况,同样至为重要。不然对外贸易在数字上增加再多也好,但本地消费、资产市场、就业与收入预期持续不振,以至是店舖结业潮总在左近的话,这样又有何用?市民又如何在周末、长假期尽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