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热通胀加剧全球食品价格上涨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洪蔼诚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热通胀”(Heatflation)这个于2022年首次提出的经济术语,正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根据近期研究预测,未来十年全球食品价格将每年上涨0.9%至3%,为环球经济带来新挑战。

热通胀并非单纯的价格上升现象;它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已成为基础经济议题,应对通胀亦与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对供应链的多个环节造成冲击:极端高温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供应链中断令运输成本上升,农业期货市场更会因气候相关预期而变得波动。此外,不少食品制造商已将未来气候风险纳入定价策略,导致预期价格上涨。

全球热通胀实例

2023年,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及泰国等主要稻米生产及出口国遭遇极端干旱及水灾,令稻米产量大幅下跌,全球稻米价格创15年新高。2024年2月,在厄尔尼诺天气现象的带动下,全球可可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此现象令主要可可产区─西非变得更加干旱,导致全球可可价格较2023年初翻倍,严重影响巧克力生产。同时,2023年美国中西部出现破纪录高温及干旱,令大豆产量锐减,严重打乱全球饲料供应链,进一步推高肉类价格。

在意大利,2022年的严重热浪造成全国逾三分之一的稻米歉收, 乳制品供应链亦因乳牛热紧迫而受到牵连。同样地,英国在2022至2023年间的家庭食品开支平均增加605英镑,当中约六成(361英镑)直接归因于气候因素,凸显热通胀对民生的实质影响。

作为高度依赖食品进口的国际都会,香港特别容易受热通胀影响。本港逾九成食品依赖进口,全球各地气候异常均可能影响本地食品供应。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4年本港稻米价格较去年上升1.6%,而牛肉价格则上涨了2.3%;新鲜蔬菜批发价格的波动更大。然而,这些涨幅是否完全来自气候变化,仍需进一步分析。

特区政府正积极开拓多元化的食品供应来源、发展智慧农业及建立更稳健的食品储备。加强与大湾区的农业合作,以及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粮食贸易,将是提升供应链应变力的关键。食品企业则可透过改善供应链管理及采用更可持续的采购策略以减低气候风险。此外,推动绿色金融及支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亦有助缓解热通胀的长远影响。

消费者可选购本地或应季食材,以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这样既可降低食品成本,亦可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碳排放。同时,减少厨余及少吃肉类亦是个人减碳及应对热通胀的可行方法。

预料在可见的将来,热通胀仍会不断持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必须发挥创新优势,应对以上挑战。发展都市农业、推广节能技术及支持绿色金融将是缓解热通胀影响的关键措施。这项气候经济挑战需要政府、商界及市民齐心协力。透过政策创新、商业模式转型及生活方式调整,香港定能在全球热通胀的挑战中,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