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2025全球气候风险报告:为香港和全球敲响警钟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洪蔼诚

德国环保智库“日耳曼观察”(Germanwatch)于2025年2月12日发布了《2025年气候风险指数》(Climate Risk Index 2025)。该报告是历史最悠久的年度气候影响指数之一,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报告显示,过去三十年(1993-2022年)间,全球共发生超过9,400次极端天气事件,造成超过76.5万人死亡,并导致约4.2万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的直接经济损失。报告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沿海地区(包括香港等亚洲沿海城市群)所面临的严重威胁。

长期数据(1993-2022)显示,多明尼加、中国和洪都拉斯是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的前三个国家。在灾害类型方面,风暴造成了最严重的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56%(约2.33兆美元),并导致35%的死亡案例;热浪则导致30%的人命伤亡;洪水影响了全球一半的受灾人口,并造成32%的经济损失(约1.33兆美元)。

2024年初的极端天气事件进一步印证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2024年1月,由极地涡旋扰乱引发的寒潮席卷美国,导致气温骤降至零下40°C。此次极端天气造成近90人因失温或交通事故死亡,其中田纳西州更因低温导致水管破裂,令40万居民的供水受到影响。

同一时期,北极寒流袭击北欧。芬兰的埃农泰基厄机场(Enontekiö Airport)录得零下44.3°C,挪威奥斯陆的比约恩霍尔特(Bjørnholt)测得零下31.1°C,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数据分析显示,在目前气候条件下,如此严重的五天寒流大约每15年发生一次,而奥斯陆的单日极端低温更是200年一遇的罕见现象。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香港面临著严峻的气候风险。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报告,银行估算极端气候灾害每年将带来约22亿港元的营运损失,当中5亿来自业务中断。近年来,香港的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台风与雷暴次数增加,黑色暴雨警告的发出次数亦创创下新高。据香港天文台统计,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年平均气温达24.8°C,较1991-2020年正常值高出1.3°C;雷暴日数达54天,较1991-2020年正常值多出约12天。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持续对香港的交通、供电和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针对当前情况,香港政府应优先完善预警机制,包括优化现有的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强化跨部门应急协调机制,并建立社区层级的预警网络。在基础设施方面,当局应著力改善排水系统和沿海防洪设施,推动气候适应性建筑的改造与翻新,同时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防护,以更有效地抵御极端天气事件。

为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应继续扩大市区绿化覆盖率,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实施海绵城市项目,并建设更多隔热降温设施。在政策层面,政府应朝著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目标迈进,加大对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开展气候风险披露,并设立气候适应专项基金,以长远增强城市的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气候风险指数报告凸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必须正视这些风险,并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措施。政府、企业和市民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提升城市气候韧性,确保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