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打破绿色英雄迷思:个人与政策同行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洪蔼诚

关灯、缩短淋浴时间、进行垃圾分类,这些您可能经常听到的行动,是我们作为个人能够为拯救地球所做的事情之一。此外,一些流行的工具,例如生态足迹计算机,可以测量我们日常生活选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我们成为更环保的公民。

我们经常被灌输一种观念:小行动可以成就大伟业。事实上,的确有许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展示了简单的行为如何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用来鼓励孩子从小开始实践绿色生活。然而,当这种观念被用来让我们忽视更大的局势时,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评估了多年来能源市场参与者的文件,发现该国的公司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推崇一种“净零英雄”的叙述,一个消费者蜕变为气候战士的故事,通过购买电动汽车、监控电力使用、关闭不必要的电器等方式来对抗气候变化并拯救地球。他们藉著强调这些小规模的努力,将个人塑造成减排的关键角色,进而弱化了对系统性变革的需求。

将责任转嫁到公民身上的策略并非新鲜事。事实上,去年的《塑胶回收的骗局》报告指控石化和塑胶行业采用相同的手法来处理塑胶废物回收问题。还记得生态足迹这个概念吗?它最初由生态学家威廉·里斯 (William Rees) 提出,但后来被石油巨头BP挪用并推广,将焦点从系统性问题转移到个人碳排放上。

如果我们仅专注于个人的小规模行动,就容易忽视政府和企业在通过法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改革解决问题方面所扮演的更大角色与能力,从而为失败埋下伏笔。当我们的行动未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而大企业却依然无动于衷时,最终会导致失望和冷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香港曾因街道清洁工不当处理可回收物的报导曝光,导致公众对的回收系统的信在十多年来受到严重打击。

这篇文章的重点并非在呼吁大家放弃或停止行动。个人的努力绝对具有价值,它们在更大的解决方案中发挥著重要作用,能够凝聚公众的动力与支持,与系统性的变革相辅相成。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若缺乏一个致力于开发绿色技术、推动清洁能源、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框架,仅仅依靠记住关灯,是无法真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

香港最近回收率的上升,几乎完美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塑胶回收率倍增,反映出政府结合公众宣传和投资建立社区回收网络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然而,深入分析废物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这一增长仅能解决香港产生的塑胶废物中的一小部分。单靠回收无法取代立法的必要性,例如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以有效管控市场上仍然泛滥的各种即弃塑胶产品。

推销英雄叙事确实很有吸引力。毕竟,谁不喜欢一个人克服巨大困难的精彩故事呢?但现实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依靠全面的监管和产业改革,才能解决系统性问题。在这趟旅程中,英雄不仅是普通市民,还包括能够共同带来真正影响的政府和企业。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