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借镜新加坡以减少包装废物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洪蔼诚博士

与许多城市一样,香港在包装废物管理方面面临著重大挑战。由于人口稠密且高度依赖进口商品,香港产生大量包装废物,其中大部分最终会被弃置于堆填区。根据环保署的数据,包装物料在都市固体废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港对一次性包装的依赖,加上有限的回收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剧了堆填区饱和及环境恶化的问题。尽管政府已尝试透过自愿性措施和回收计划来应对不断增加的包装废物,然而这些举措往往缺乏推动系统性变革所需的监管力度。

新加坡或许能为这个长期困扰本港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这个同样人口密集且资源有限的国家,根据《资源可持续性法案》制定了“强制性包装报告框架”(MPR),以促使企业承担责任并鼓励减废。该框架要求企业强制报告其包装数据,并提交3R(即减少、重用和回收)计划。香港可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加快减废进程。

根据MPR,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新加坡元的企业必须报告其包装数据,包括包装物料的类型(如塑胶、纸、金属、玻璃)以及包装形式(如瓶子、手提袋)的细节和重量。当中一大关键特点是,企业须概述减少包装、提高可回收性和推广使用回收物料的具体措施。同时,企业还需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并每年报告进度。

为此,香港可制定类似的包装废物法规,明确界定企业的法律责任及违规罚则。同时,当局应鼓励企业采用可持续的实践方案,例如优化包装设计、设立回收计划等。透过将相关法规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香港有望在可持续废物管理领域中发挥领导作用。香港应开发一个集中化的数位平台来进行数据汇报,以简化合规性并提升透明度。此外,采用分阶段的推行方式,例如优先从包装足迹较大的大型企业著手,将有助于确保顺利过渡至新的法规框架。

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对于提升意识和推广可持续实践至关重要。这可以包括举办工作坊以提供实用指导、出版最佳实践指南,以及开展公众教育项目,鼓励消费者减少包装废物并支持环保企业。此外,建立紧密的跨界合作网络,将确保以更协调、更高效的方式推动减废工作。

香港在推行强制性报告计划时或会面临多重挑战,例如企业的反对、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执法的复杂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考虑提供资助或税务优惠,以协助企业进行可持续转型。此外,透过技术支援和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遵守报告要求;而设立专责小组则能更有效地监察合规情况,并及时处理不合规问题。

新加坡的MPR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蓝图,通过监管、问责和创新来减少包装废物。香港可以参考这个模式,并根据本地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加快减废进程,建设更可持续的未来。凭借政治意愿、业界合作和公众支持,香港有望革新其废物管理体系,为实现更清洁、更环保的未来铺路。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