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人类体内的塑胶
来稿作者:洪蔼诚
你或会听说过玩电子游戏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使我们的大脑更擅于学习和记忆。有些大脑训练游戏更声称能帮助我们保持思维敏捷,延缓认知衰退。我们在游戏中的解难能力可能逐步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内正在不知不觉地积聚塑胶——这显然并非我们所乐见的“升级”。
微塑胶是指微小的塑胶颗粒。近年来,愈来愈多研究发现,人体内的不同器官如肺部和生殖器官均存在微塑胶。数个月前,我们也曾撰文讨论过微塑胶穿透血脑屏障的可能性。最近一项预印本研究亦加剧了这个担忧,该研究显示,在过去八年中,我们大脑中的塑胶浓度增加了50%。
研究团队比较了从尸体解剖中收集的人类大脑、肾脏和肝脏组织样本。他们发现,大脑中的塑胶含量是其他器官的7至30倍,平均约占0.5%的重量。虽然尚未确定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从脑退化患者的大脑样本中提取的塑胶之重量,比常人高出达十倍之多。
塑胶污染或许不会像野火或洪灾般有着骇人的画面,但它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场危机。美国加州已对化石燃料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展开法律行动,指控该其在塑胶回收的有效性上误导公众,借此增加塑胶消耗以获取巨额利润,加剧全球塑胶污染危机。诉讼还指出,埃克森美孚宣传的所谓“先进回收”技术,实际上把超过90%收集得来的塑胶垃圾转化为燃料,而不是回收再利用。而这仅是今年年初发布的《The Fraud of Plastic Recycling》中,揭示化石燃料和石化公司使用的部分拖延技俩。
地球充斥著塑胶废物,污染了海岸线和自然环境。更令人不安的是,它甚至入侵到我们身体最私密的部位。虽然我们仍未清楚微塑胶对人体的影响,但这绝对不会是正面。愈来愈明显的是,单靠回收并不足以扭转这个局面。
即使化石燃料公司正在缩减其所谓解决方案的宣传,但这并不代表回收利用毫无用处,只是我们不能期望可以单凭回收利用的方式就能摆脱这场危机。我们必须减少对塑胶的依赖,尽可能以更可持续的材料取而代之,并减少整体的塑胶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健康、更“无塑”的未来。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