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做起来”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在“科技+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对于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一,强调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香港在基础科研上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其二,中央希望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必须“做起来”,特区政府应尽快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对接,在施政报告上全面落实。其三,过去香港发展创科裹足不前,一个主要原因是香港社会普遍存在“High Tech揩野,Low Tech捞野”思维,担心创科投入大风险高,但当前香港更需要的是识变应变求变,破除过时思维,通过改革谋发展。其四,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要素,中央要求香港打造国际高阶人才聚集高地,就是要求香港放大人才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三中全会决定指引香港改革创新,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必须以改革思维推动发展,更要以时不我待急迫感“做起来”。

来稿作者:姚志胜

郑主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科技先行。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要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看到真谛、学到本领,从更大视野、更大格局看香港发展,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先导地位。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是三中全会的主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更是香港不能回避的课题,也是香港优势所在。

发挥基础科研优势 与大湾区制业链有机融合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各地要根据其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自身优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汇聚海内外国际人才,基础科研实力雄厚。香港拥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0多名两院院士,1200多名上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高阶人才,以及大批不同领域的专才。当前关键是如何发挥好香港优势,特别是如何将香港的基础科研成果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制业链有机融合,推动香港的科研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当中需要进一步改革现行机制,便利香港的科研人才、成果、资金“过河”,更要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及北部都会区建设。

坐而论道不如坐言起行

郑主任用了四个生动的形容词来归纳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优势,是“风向标”、“动力源”、“加油站”和“竞技场”,形象地阐述了香港在资讯、科技、金融、制造上的优势,得天独厚、无与伦比。香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优势、有机遇、有人才、有市场,当前最需要是“做起来”,不能一味坐而论道,不断调研咨询,更要坐言起行,起而行之。特区政府以及各界须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特别是特区政府应该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改革促发展,为香港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夏宝龙主任多次指示香港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把握机遇,锐意改革。郑雁雄主任亦强调香港同胞素有善于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特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香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好识变应变求变的特点,尤其是要改变社会对待创科发展的“旧思维”。

香港工商界一向以反应敏锐、灵活应变见称,但同时对于投入大、风险高的创科产业,往往存有抵触心理。香港社会有一句俗语:“High Tech揩野,Low Tech捞野”,意思是做高科技产品很容易亏本,意念多好市场也未必受落,相反低科技产品入场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反而令商家更安心投资。在这种思维之下,导致香港金融、地产等产业一枝独秀,商家“稳阵钱”赚得盆满砵满,自然不愿意投入创新科技,令到香港产业发展愈加失衡,尽管香港基础研究能力雄厚,但创科产业却发展缓慢,根源正在于此。

破除过时思维 加大创科投入

香港发展创科与新质生产力要做起来,需要同步破除过时思维,特区政府以及工商界都需要解放思想,在发展上善于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能用旧有的思维去发展创科。全世界发展创科技产都有一个规律,就是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及参与其中,不只是提供土地及支持政策,更要扮演积极角色,主动扶持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工商界积极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中央期望香港创新改革,当中既包括机制上改革,也包括发展思维上的改革,以配合新的发展形势。

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表明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香港对高阶人才的“虹吸效应”。香港人才竞争力亚洲排名第二,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过去一年多香港的各项人才计划效果明显,至今已吸引30多万人才申请,其中超过10万人才已经抵港。三中全会提出打造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对香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聚焦国际高阶人才,更要打造人才高地,不是一般的人才中心,而是对人才具有极高吸引力、聚合力的高地,这表明中央对香港的期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香港的一大优势及着力点,在于为国家引入大批国际高阶人才,创建完善创科生态圈。就如郑主任强调,要把国际创科中心、国际教育枢纽、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统筹结合起来,一定能放大人才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当中关键就是做起来。

作者姚志胜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