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龙|机会留给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最近有关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香港名列前茅排第五,其中国际金融,贸易和投资等尤为突出。另外有个全球人均财富统计,香港名列第三,成年人人均58万美元。此外,香港高才通和各种人才计划,申请超过30万宗,获批20多万,人才连带家属等到港人数,已经超过25万,占香港总人口1/30。
来稿作者:尚海龙
这些都是好消息,但好消息并不等同于好成果。发出去身份证,不等于抢到了人才;企业在港注册一个“盒子公司”,也不等于香港抢到了企业,如果因此说特首提出的“抢人才,抢企业”功德圆满了,那真是自欺欺人了。 有钱没买菜,有菜没人煮,这顿饭叫成功了吗?人数要变成人力,企业要落地生产销售,才能变成生产力GDP增长的红利,然后有了经济利润效益,个人才有税单红利,政府才有库房红利,社会才有富裕红利,香港才有国际竞争力红利。我们现在还只是由治及兴的“起步阶段”,远远轮不上去兴高采烈。
目前最热门的名词是“新质生产力”,人类最远古时代的生产力,大概就是石器和耕种,然后奴隶社会中,谁家的奴隶最多,也就最有生产力。现今讲的新质生产力,指的是新一波的科技创新“工业革命”,一如过去人类有了电,有了机器,有了电脑和互联网。而目前(我说的是目前),大家都眼看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多大的发展天地,会对人类有多大影响,谁都不知道。我们有幸赶上了第二、第三、第四代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没有人敢预测未来科技发展会如何重塑这个世界。
竞争是残酷的,使命是严峻的。 香港的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又要赶上国家发展大局的高铁班车,我们不急起直追,不转变思维,不弯道超车肯定不行,常态思维不足以令使命必达。所以,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地大声疾呼,要尊重和凝聚新质企业家。在特首李家超最近一次来立法会互动答问中,我建议香港要设立“新质企业家日”,以城市之名致敬有创业精神的产业引领者。
新质企业家 = 企业家精神 + 资金 +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我们要靠新质企业家来实行“弯道超车”。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天然在寻找和助力科技发展,我们理应拥有企业家聚能裂变(synergy)诞生新质企业家的最佳土壤。
香港的本地企业家,把握机会,久经考验,灵活变通,根基扎实,是时候更上层楼,具有超前眼光,投资科技创新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当年有眼光投资房产的,成就了当今的众多地产财团,70、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港商到内地投资设厂创业,又成就了大批的实业家。但遗憾香港这个城市错失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在互联网兴起的90、00年代,本地企业家都能站到起跑线上,那今天的势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高才通计划,带来了一批内地新质企业家,他们年轻有为,具备科技创新素质,并且已经有了坚实的创科事业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将为香港带来新的行业,新的工种,填补了香港本身的科技空白;更加上他们有可观的资金财力,加盟香港,是为香港平添了一股新质企业家的生力军; 如今身处相对更为开放自由的香港,对他们更好更快的施展拳脚身手,实在是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当我们热议电动车的时候,氢能车已经悄悄上场。当国际热议中美的“第五代空军战机”,歼20和F35谁更厉害之际,挂上双无人机的高超音速第六代战机已经进入实验了。 当我们刚刚熟悉了人工智能这个词,大模型和具身智慧已经呼啸而来,对未来影响将会有多大?是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我们可不能一再错过了。
当前在半导体,芯片制造,新能源等等“人家的科技赛道”上,我们尚且不进则退,要急起直追;科技和创新,可以说是两回事,创新是要在人工智能、生命科技乃至未知的新天地,去探索和研发。 这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更多的人才脑袋,还有更大的成本损耗。这需要投资者有眼光,有远见,有智慧,才能抓住机遇。
《经济学人》以中国高阶论文和专利权申请数量远超美国,认为“中国科技领先”,但是冷静看看,高阶论文和专利权申请,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真能投入产业。 所以香港人说“low tech捞嘢,high tech揩嘢”,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说,不是说因此不要投资high tech,而是说明投资high tech需要更大投入,更具眼光和智慧。一旦成功可能改变世界。你可以不做,但无法阻止人家抢着做。
香港的财团企业家,都正在或已经更新换代接班,年轻化有利于企业转型,不是要守业而是再创业。投资科技创新,本身就大有天地,投资研发固然重要,而投资生产,教育,市场开拓,还有近在眼前的,本身传统经营范畴的科技华丽转身,都同样的充满机会和价值。 他们应该和外来的新质企业家一样,大家都将未来寄托在科技创新发展。新到港的新质企业家们相继到港就位,他们也期待着和香港企业家互补融合,双剑合璧,产生聚能。我们也将香港经济发展的未来,托付给我们的新质企业家。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常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同时“机会留给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作者尚海龙是立法会议员及新质企业家联合会创始人兼秘书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