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冯达旋|要成为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需要改革
近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随着全球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引国际高阶人才已经成为各地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香港未来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新动力,特区政府需要改革人才引进位制度,为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更多国际高阶人才。
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营造更好研究学术氛围,更加重视“语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以及进一步加大对外的教育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高技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力争在日趋激烈的国际高阶人才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定优势。
来稿作者:梁海明、冯达旋
在西方发达国家,吸引国际高阶人才的政策已日益成熟,并实现体系化发展。譬如,作为世界上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其创新科技的发展与成功吸引众多国际高阶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公开资料显示,在1990至2000年期间,美国26%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国外出生。除了学术界之外,商界的情况也相似,例如在2006年,销售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创始人中,有25%是在美国以外出生。
国内外无数案例表明,成功招揽一个或几个国际高阶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起。笔者之一(冯达旋)在美国担任一间大学的研究副校长期间,曾成功从其他大学挖角,亲手聘请到两名诺贝尔奖得主(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前往大学任职。现时笔者(冯达旋)所担任的内地一间大学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也邀请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四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多名美国和欧洲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担任该大学的顾问。
作为“过来人”,笔者认为若能成功招聘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国际高阶人才,例如各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等的世界各国的高阶人才,将对有理想、有志气攀登科学高峰的年轻学者,有着不可言喻的深远影响,对一个地区也能够发挥如下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一,能够较快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世界各国的顶尖科研人才拥有广泛的国际人脉、学术资源,以及对国际科技动态的洞晓和科技前沿的影响力等优势。笔者此前亲手引进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大学创立奈米科技中心之后,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很快吸引一大批来自中国、英国、中亚国家与墨西哥等有才华的各国年轻科学家来到中心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在短短30个月内就在奈米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通过碳管排列用奈米管创造了自然界和合成纤维中最坚韧的纤维,该成果不仅先后发表在当年的《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学术期刊上,美国《纽约时报》及各大报刊也纷纷刊载。
其二,能够吸引更多国际优秀科研人才前来。成功引进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等的国际高阶人才,犹如引进了一个学术门派的“掌门人”,从而打通了引进其他国际优秀人才的通道,通过这些“掌门人”去吸引他们在世界各国的“徒子”、“徒孙”更为容易,同时在推动研究项目、资金等方面也能实现加速集聚的效果。
其三,能够促进本地人才的成长提升。院士们和诺贝尔奖得主在取得非凡业绩同时,不仅对科学技术有愈加深刻的理解,眼界更愈加宽广,而且对原始创新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追求。这些国际顶尖专家不仅可以帮助挖掘更多本地创新人才,也能从宏观上对本地科研人才的专业发展作出评价与指导,从而促进本地科研人才的快速成长。
其四,发扬诺贝尔奖精神,在本地基础教育中强化科学家精神。诺贝尔奖精神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笔者(冯达旋)在引进一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后,该科学家在当地致力于物理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并在科学教育方面寻求各种创新,与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创建密切的合作关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大大强化了该地区的创新、科研的学术氛围。
我们认为,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要成功引进国际高阶人才,招聘者自身不仅需要与国际高阶人才有着良好个人关系,以及拥有很高学术地位、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国际人脉资源。但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政府还需要进行改革,采取以下至少三项措施。
其一,特区政府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营造更好研究氛围。对于已功成名就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而言,仅是“高薪”并不足以吸引他们前来。反而,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大学、科研机构等基建的资金投入,以及购置更多科研所需的研究器材和装置,完善与教学相关的服务,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国际高阶人才。
这是因为,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好的研究氛围会令钟情科研工作,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国际高阶人才更加“心动”和“技痒”,让他们忍不住想再闯科研高峰,产生再做一番事业的冲动。
其二,香港需更加重视“语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国际高阶人才非常注重语言、族群和小区等因素。有研究显示,“语言相似性”的高低和“移民存量”的多寡,也是决定能否成功招揽国际高阶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语言相似度”越高、“移民存量”越多的城市,意味着有更多的同胞居住在这个城市,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外国人小区,那么,国际高阶人才就越愿意前来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除了在“语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下功夫之外,也可留意香港当前哪些外国人社群更多。在港外国人小区数量多的国家,他们的顶尖人才很有可能会比较愿意前来香港工作,值得特区政府去深入挖掘。
其三,需进一步加大对外的教育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高技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两地外交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两地贸易往来的增减。两个经济体之间若出现贸易摩擦乃至贸易战,意味着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争端乃至破裂,这无疑会影响两地的民心相通和学术交流。
有研究显示,如果两地的教育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高技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越多,就越能提升对这两地国际高阶人才对彼此地区的好感、吸引力和兴趣。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与目标国家的服务贸易额,从而吸引这些国家的顶尖人才前往香港;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香港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服务贸易数额,找寻出数额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人才抛出“橄榄枝”。
城市要发展,需要更多人才聚集。研究显示,流动人口每增加1%,会带来地区GDP增长0.54%,而人才流失,则会严重冲击经济。被誉为“新商业周期理论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曾在其论文〈为什么美国人比欧洲人更勤奋?〉(Why Do Americans Work So Much Than Europeans?)指出,在商业周期中,劳动力的投入只要减少3%,就足以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中央三中全会有新指示,支持港澳打造“国际高阶人才集聚高地”,以及随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经济近年来持续遭受冲击,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竞争新形势,需要吸引更多国际高阶人才。
为此,需要香港特区政府改革过去引进人才的制度、化繁为简,与其逐一挖掘和招揽人才,更应考虑挖掘如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等的国际高阶人才、学术门派“掌门人”,以此带动更多国际高阶人才前来香港,助力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冯达旋是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前科研与研究教育副校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