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高中中史科改革路径(上):优化卷一与课程设计
高中中国历史科在改制后一直争议不断,许多学生、社会人士和前线教师皆反映学科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课时安排、课程设计和学生压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局最近公布了高中中国历史科的新调整方案,从2025至2026学年的中学文凭试开始,学生可选择只应考占七成分数的卷一,而不需应考占三成分数的卷二。笔者认为,这一方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长远来看,中史科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再定位”,以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
撰文:邝卓睿
教育局的调整方案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选择修读中史科,但新方案也可能减少学生应考卷二的动机,导致学习深度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和学习质量。选择只应考卷一的学生可能会被视为偷懒或逃避挑战,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标签效应,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其他学科也相继推出类似的调整方案,这些所谓的独特性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由此可见,这一调整方案与教育局希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减轻学生压力的初衷相违背。
笔者早前撰文分享了关于高中中国历史科的改革概论,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大众关注和思考中国历史科的发展,以及我们希望学生从中史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笔者亦与一些前辈、前线教师和曾修读中国历史科的朋友探讨学科改革与未来,普遍认为是时候要检讨高中中国历史科的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编配和卷一卷二的试卷设计。
就此,笔者认为高中中史科的改革需要从卷一的设计开始。卷一应改为多项选择题试卷,分数占比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主要测试学生过去六年所学的基本知识。这些选择题不仅涵盖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包括对历史背景和影响的理解,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卷一试卷将由80道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0.5分,总分40分。试题将涵盖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事件,从简单记忆和辨识到复杂分析均有涉及,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至于评估范围方面,笔者认为除了考核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外,更应涵盖中一至中三的课程内容,包括“秦朝的统一、统治措施及衰亡”、两汉的政治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政权更替、隋唐的统一、发展与开放的社会等。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基本历史知识,还包括文化史部分,相关模式与现在的数学科差不多是一样。笔者明白在初中中国历史科中,部分单元设有主题选择,亦有延伸部分(即教师可按教学进度、学生能力和兴趣选择是否教授的内容)。在此,笔者认为可以灵活调整这些主题选择,而卷一的考核内容不应包含所有延伸或主题选择部分,毕竟卷一的考核内容应集中于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评估。这样才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让他们专注于核心内容的学习,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国历史。
笔者认为,卷一的改革预期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多项选择题能够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变能力。试题设计的多样化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不仅依赖背诵。多项选择题的引入可以确保评分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减少评分偏差,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未来面对更多挑战做好准备。
笔者相信高中中国历史科的改革需要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试卷结构的调整上。笔者建议教育局应定期检讨和调整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笔者认为教育局应鼓励前线教师和办学团体探讨在初中阶段引入“分层教学”,增强跨学科整合,推动数字化教学,设立多元化评估体系,并强化实地考察和历史模拟等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其中,利用现代科技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历史虚拟现实(VR)课程、互动式电子教材、历史知识点视频讲解等,应是当前要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此外,教育局应鼓励学校、教师或社会各界不同团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引入历史模拟活动,如模拟古代朝廷辩论、战争策略制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总结而言,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和相关工作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在更全面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青年历史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