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从竹制汤匙说起
来稿作者:郭凯杰
近日城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话题莫过于环保政策。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再度延后,加上禁止塑胶外卖餐具的措施四月份落实,衍生出不少社会上对于替代餐具、配套设施,乃至应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环保政策必然涉及额外的时间或者财政成本,故不难理解在生活节奏快、强调速度及效率的香港为何会屡屡触礁。以餐具为例,不少市民对于纸质餐具颇有微言,包括其吸水特性、容易变软等;而即弃木餐具也有弧度不足、遇水容易发霉、滋生细菌等问题。相对而言,竹制餐具则强度更高且天然具有抗菌效果,但似乎因成本等原因并未普及。可见推行环保政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提供替代方案以及降低成本却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竹子又何止可以用来制造餐具?竹子兼具生长速度快、坚韧、碳排放低等特点,早已大量应用到家具、建筑、室内装修,甚至是滑板等体育娱乐用具。笔者上月出席一个竹子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与会嘉宾就提到了不少竹子的优势以及发展趋势。以生产地板用的毛竹为例,从出笋到生产只需五年左右;相对而言,木制地板的树木生长期需要二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
生长快意味培植成本低:有别于砍伐后需重新栽种的树木,竹子能够自行恢复生长。现今竹制品技术越来越成熟,要克服中空有节等客观挑战的成本控制已经不断进步,可见将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竹子生产国,中国跟竹子有长久的历史渊源。竹子是文人雅士笔墨下的常客,其中通外直的特性正与君子的特质相符,故不少私塾学堂都是竹子建造而成;云南西双版纳更是有名的竹乡,傣族人传统上把竹子应用到一座座竹楼建筑、竹篱笆、鱼篓、乃至家中陈设之中。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建筑都以竹子构成,如法国竹之剧场、越南富国岛大世界迎宾中心、台中竹迹馆,峇里岛绿色学校等。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以京都为代表的竹艺世界闻名:多年来一双双巧手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花篮、手镯等手工制品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承传载体。
香港是著名的石屎森林,但如果说竹子在香港建筑没有得到应用却不尽正确。白天出门擡头看去,竹搭棚建筑技术已经成为了香港独有的文化风景。有别于外国主流的金属搭棚,香港的竹棚架在成本、应用、安全性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不少外国建筑队伍都曾尝试引进但多年来无果。可惜的是,竹子目前还是限于施工过程而非建筑本身:碍于建筑物条例下的防火要求,竹造建筑只会被屋宇署定性为“临时建筑”,不可长久屹立。在此限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竹子充其量只能应用到室内设计及家具之中。
可持续城市及社群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乘着社会就此有众多意见之际,当局应把握时机通盘考虑政策走向,并化被动为主动、引领社会更进一步的讨论,让市民借此机会增进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