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闹剧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03年500辆新界的士罢驶,抗议政府下调的士车费。

2008年“短加长减”收费模式引发“的士风暴”,堵塞及瘫痪机场交通。

2017年500辆的士在中区罢驶、包围政府总部及立法会,抗议专营的士计划。

现在,业界原本打算又一次罢工,发动500辆的士在大埔林村停泊三小时,抗议政府打击网约车不力,随后却声称因为政府承诺加强执法而取消行动。

不少市民眼中,这又有如一场的士闹剧。但究其实,闹剧却是政府一手造成。

政府控制车资、车行控制车租、司机收入微薄的结构问题早已存在多时,在2014年网约平台Uber登陆香港后,问题恶化而且变得复杂。政府一方面不开放点对点交通市场,另一方面阻止不了市民转投网约车,拖延至今转眼九年。

“非法载客属于违法”只是同义反复

毫无疑问,根据《道路交通条例》第52条的规定,利用汽车作非法出租或取酬载客用途属违法行为。但法例由政府拟定,也等于非法抑或合法是由政府说了算。重复百遍“非法载客属于违法”只是同义反复,为何一成不变而不能够与时并进才是问题所在。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的士满足不了部分人的需要,这是不争事实。就连消费者委员会也在2017年曾经发表报告,指出点对点交通的市场缺乏竞争动力,影响服务质素,并建议政府开放市场,让网约车营运者申请牌照或许可证,为市场注入可控的动力。

消委会甚至具体建议循序渐进,首先发出1,500个私家服务出租汽车许可证,下个阶段才开放至其他网约车平台、车辆及司机,透过营运牌照作出规管,并制定车辆和市场新进入者限额,区分的士及网约车服务市场。

消委会、竞委会倡开放市场、促进竞争

到了2019年,竞争事务委员会亦向政府当局提交意见,指出现时的士发牌制度部分已经不合时宜,改革应著眼于提供更多机会,让各类出租车服务能合法竞争,同时亦要采取措施保障司机、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健康及安全,明言“让市民能受惠于的士服务的竞争和创新,变革始终是必要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王于渐在2015年指出,“无论愿意付出较高车资换取较佳服务的乘客,抑或宁取政府规定较低车资的乘客,都会各得其所;的士司机从此可选择改善服务质素,从而赚取较高回报。这个选择目前却不存在。”他认为温和的方案是容许的士参与网约平台、车资自由定价,更好的做法是容许私家车也取酬载客,善用经济资源造福社会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学者异口同声要有利消费者

同年,科大教授雷鼎鸣在专栏指出,市场要有足够竞争,的士车资才可减少,裨益广大乘客,相反的士数量受到限制,最终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他同时透露,时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因为忙于处理房屋、铅水、机场、第三跑道、高铁、港铁等,而无暇处理的士和网约车的问题,以至考虑是否修改法例。

中大经济学者、当时为交通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庄太量2017年接受《香港01》访问时亦指出,发牌规管网约车对消费者绝对是好事,并认为政府可回购部分的士牌照,保障司机生计同时确保市场不会被特定少数企业或投资者垄断。

及至2021年,港大经管学院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建议政府将部分特别牌照售予叫车公司,借此提供取酬载客服务的即属合法。为减少的士业界的阻力,政府可将此等牌照的收入或税收转移给现有牌照持有人。

论到个别的士服务欠佳时,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只重申会打击的士滥收车费和拒载等不法行为,并透过引入的士车队制度等令的士服务更健康发展。(林霭怡摄/资料图片)

由引入专营的士退让到车队制了事

不知道雷鼎鸣有关局长无暇的说法是真是假,但我们的确看不到消委会、竞委会或经济学者的建议有得到跟进。由张炳良、陈帆到现任局长林世雄,皆没有开放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

张炳良曾提出优质的士计划,至陈帆改名为专营的士,虽然针对了的士牌照永久性质、强制规定服务条款等问题,但为数仅600辆的专营的士难以为市场带来竞争,亦远低于消委会所倡议的1500辆出租车。面对的士业界群起而反对,陈帆最终甚至撤回《专营的士服务条例草案》,表示“现时并非引进专营的士的合适时机”。

现届运输及物流局的方案更加保守,连600个新的士牌照也不增发,只是引入的士车队制度,让现有的士车主可集合的士组成车队,在受监管的平台下提供优质的士服务,并把的士的最高乘客座位数目由五个增加至六个。对于的士拒绝过海、滥收车资等,以至网约车未合法化的问题,当局仅一律以罚则加强阻吓。

归根结柢,的士业界所谓的少数害群之马,以社会大众的经验来说并非偶然,司机往往因为车租不菲,才设法多走几转来赚钱。与此同时,的士牌照相当集中,除了6758个持有人拥有一个牌照之外,另外不到2500人拥有了其余11405个牌照,单是三大的士车行(泰和、鸿溢、忠诚)已持有了超过1000个的士牌照。加上的士牌照在高峰时曾经炒卖至700万元,投资者为了回本,自然难以下调车租。

乘客、司机、车主最终三输

我们早在2017年2018年已曾两度发表社论,指出的士司机只是弱势群体,持有的士牌照的车主或车行才是最大利益者群体,一个牌照几百万元的市价令他们非常抗拒改革。当时Uber只是进入了香港三、四年,如今又再过了六年,技术进步只是来得更新、更快。即使业界反对开放市场、政府顺势不作为,但消费者“用脚投票”始终对的士生意构成冲击。

的士平均每日载客由2018年的88.9万人次,到今年8月跌至75.7万,可以推想生意额少了一成半。同一时期,登记的士牌照虽然维持在18163个不变,但领牌总数却已减少至17809个,估计有334辆的士宁愿不再续牌。行业一旦陷入恶性循环,长此下去,的士司机愈来愈难“揾食”,牌照市价亦可能随之贬值,乘客、司机、车主和车行“大家都输”。

是时候改变了。回购的士牌照、限制牌照寻租、容许的士价格差异、开放市场竞争、区分服务市场……方案不乏,只看局长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