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型不只在字里间
领导层换届,民建联表示要成为跨阶层的“治理型政团”。这是好事,如果他们说的“治理”是货真价实的治理。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的七一讲话,八次提到“治理”,明确要求香港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治理无疑是香港改革的关键,亦象征着香港应由政治斗争转变为做实事、解决社会问题的阶段。
保障劳工、加强社福就是治理
新主席陈克勤提到,民建联过去着重选举工作,未来将更进取协助政府“成其事”,落实民生和经济政策。回看近日,民建联亦的确先后发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倡议书和“港交所GEM改革”建议书,不可谓不积极。
然而,不论是秀茂坪的中年兄弟命案,抑或柯士甸道西的夺命工业意外,何尝不是香港治理出问题?民建联、原主席李慧琼和新主席陈克勤的社交媒体上,却未见就此提出政策建议,这是叫人失望的。
例如,向来关注社福议题的立法会议员江玉欢,已在倡议从法律层面制定针对全港普查式的照顾者“建档立案”制度,及在社区层面推广朋辈支援小组。简慧敏亦提到双尸命案反映社会治理出了问题,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的数据未能整合协助满足照顾需要。民建联既说要提高政策倡议水平,排解民生忧难,现在就更应该是实践的时候,不让“治理型政团”停留在字里行间。
不问党派背景 必须排解忧难
陈克勤形容现在是新时代,或许的确如此。过往香港政坛每四年热闹一次,或者吵闹一次。现在没有了政治斗争,政党、政团的焦点可以回归到政策、社会问题之上。也正因为照顾者需要、劳工保障等旧问题在过去未能解决,现在虽然说是新时代,但政党、政团的任务也是要解决老问题。
所以,当以往谈政治、遇选举时关心的是党派背景,这个是建制派、那个是民主派,这个是民建联、那个是民主党,现在谈政治、遇选举时要看的就是政策政纲,谁更能解决社会问题。爱国爱港只是必要条件、基本要求,德才兼备、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也是不可或缺。谁不能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人的房子住得更宽敞、创业机会更多、孩子的教育更好、老弱的照顾更好,谁就没资格服务社会,不管他是民建联、经民联、工联会抑或是民主党。
正如民建联前主席谭耀宗在不久前才说,现在香港社会已由爱国者为主流,就连民主党人,只要没有被DQ或判刑的,都可视为爱国者。正是在这个新时代、新形势,我们需要真正的“治理型”——政府如是,官员如是,政党、政团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