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旧式校舍沦“水舞间” 政府为何要难为孩子
本周三(5月26日),天文台发出黑色暴雨警告,部分学校出现漏水,需中止课堂,让学生到其他课室暂避。香港每年投放数百亿教育经费,实难想像,孩子仍要在俨如上演“水舞间”的破落漏水校舍上课。事实上,现时香港仍有28所俗称“火柴盒”的老旧校舍(目前只有两所获安排重置),最老楼龄已近五十年历史,不但学校面积小、设施不足,更由于混凝土老化,时常出现渗水问题。对此,教育局须尽快订立长远规划,安排重置校舍。
火柴盒校舍的三大死症
对于“火柴盒”学校的问题,政界、学界要求尽快重置、重建。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虽然政府表示会检讨问题,惟只愿意维修现有校舍,未有针对陈旧校舍重置、重建的计划。纵然近年有新校舍落成,但是政府却拒绝予火柴盒校舍优先使用,要求他们与其他办学团体竞争,在符合诸种条件后,才可获批使用新校舍。
而在施政报告发表后,教育局的跟进工夫也不过是小修小补。须知,火柴盒校舍的问题有三,其一,由于校舍的非主力墙质量欠佳,甚至夹杂空心砖,难以隔音,以致出现“多声道”的情况,就是在学生上课时,会听到毗邻课室的讲课声音。其二,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已严重老化,时有雨水渗漏,甚至天花石屎剥落,险象环生。其三,学校面积小、课室不足,部分校舍的操场更要与公众共用,影响学习。以上种种,由于涉及复杂的建筑结构又或是选址问题,实难以藉维修解决。
校舍先天不足 问题难以根治
以“多声道”的问题为例,纵然教育局承诺会为学校课室换上隔音门、双层玻璃窗,情况也许会稍为改善;惟这亦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若要做好隔音,就要将质量欠佳的非主力墙拆卸,全部重建,本身结构已严重老化的老旧校舍,未必能够承受如此大规模改装;至于改装要花费多少、是否物有所值,亦成疑问。
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老化所致的漏水、石屎剥落,就更难治理。由于以往的施工标准参差、用料良莠不齐,随着多年的热胀冷缩、风吹雨打,校舍的裂缝之多,已难以修补。也许因为如此,教育局在维修方案中,甚至未有提及如何做好防漏。
至于校舍的面积,则更是没可能得到解决。在2014年,吴克俭在立法会回应议员提问时指出,香港的校舍参考面积是4,000至7,000平方米不等,而火柴盒校舍的面积,一般在3,000平方米以下,其课室数量,也及不上正常学校。这除了妨碍学习外,也令学生的活动空间大减。一般而言,校舍位处屋邨,被住宅围拢,根本难以扩建。
更何况,不少论者指出,旧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寿命有限,火柴盒校舍将至大限,甚至时有石屎剥落、厕所水箱以至风扇下坠等事故,随时导致人命伤亡。既然以现时技术难以加固混凝土,政府应做的,就是尽快重置或重建校舍。
更换校舍 更待何时?
然而教育局却未有全盘计划,就算有新建校舍,也一直拒绝优先分配予有现实需要的火柴盒学校。现时,教育局审批新校舍的条件,就是抱负、使命、管理、组织、校风、学生支援等等,既欠客观准则,没有一项和校舍老化此现实需要有关。也许因为如此,在2011年至2016年间,只有两所“火柴盒式”学校获分配新校舍。
无可否认,新置校舍涉及公共资源运用,局方有必要订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惟现时局方的准则,并不合理,就是未有以学生为中心,顾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可以说,一间学校是否成功,其管理、组织如何,是学校管理层的责任,与学生没太大关系;局方的原则,却要学校管理层的责任,由学生承担。
更何况,学校质素与校舍质素互为因果,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若然一间学校漏水、课室不足、面积不合标准,上课环境恶劣,报读该校的学生自然会减少。校园的先天不足,也自然影响教学质素,造成恶性循环。故局方以学校管理为分配,无疑是扼杀了学校的发展,令弱势学校难有翻身机会。
教育局目光如豆 欠缺长远政策
火柴盒校舍的问题,在在突显了教育局的懒政思维,就是欠缺长远规划,在出现问题时,才作小修小补。按理而言,为顾及学生的安全、不同时代的教育需要,政府必须有长远的校舍政策,预备配额,当校舍陈旧后,予其新校舍以作更替,又或是建立常设的过渡校舍,让学校在进行大型维修,又或重建时使用。在这事件上,局方显然欠缺规划,以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可见将来,火柴盒校舍的情况,只会日走下坡,总会有修无可修、必须重置、重建的一日,局方与其继续耽搁政事,倒不如尽早解决问题。林郑月娥承诺在上任后,将增加每年五十亿的教育开支,加上政府座拥近万亿储备;现时的校舍造价,大概是四亿至六亿,政府实在有充足资源,设定明确时间表分期重置、重建所有火柴盒校舍,问题只在政府有没有决心,是否愿意为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