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特首选战论教育 怎能独漏“普教中”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今届特首选举中,各特首候选人对TSA、教育经费等教育议题均有探讨,然而,他们却少有论及普教中。事实上,此前教育局委托教育大学进行的研究已然指出,没证据显示普教中有助学生提升中文水平。虽然中港关系日趋紧密,局方应当提升学童的普通话水平,但学习普通话,与以普通话学习中文,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对于普教中应否继续推行,当局应以教育专业说服公众。

目前有半数学校实行普教中,当中小学特别多。(资料图片)

普教中议题惹火 推行要见实据

在香港的云云教育议题中,普教中是一个“惹火”议题,特别是在中港矛盾仍然尖锐的当下,社会就普教中的讨论,往往变得极为政治化。但普教中问题的根本,是以普通话学习中文能否提升学生的中文科学习成效,甚至做到相得益彰。因此,要探讨普教中的成效、考虑是否要全面推行,就应该放低无益的政治争拗,回归教育专业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有不少论者以为,普教中牵涉甚广、对学生影响甚巨,理应是在充分的研究,与办学团体、教师、家长等各个持分者进行广泛咨询后,才拍板广泛推行,惟事实并非如此。就如曾任语常会主席的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就指出,当年语常会决定推出普教中时,并没有证据显示能提升学生的中文水平。

教育局的文件可以印证田北辰的说法。在2000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决定将普教中列为教学的“长远目标”,在2003年,语常会的《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即为普教中提交了行动大纲,指出了推行普教中所需的教师水平、资源配套等等,但与此同时,报告亦自相矛盾地指出,“目前仍未有确实证据,证明以普通话学习中国语文的学生中文能力水平会有所改善”。可以说,教育大学前年公开的研究报告指出,普教中无助提升中文水平,这结果并不意外。

学民思潮联同“普教中学生关注组”和“港语学”向教育局请愿,表达对人文科和中文科课程咨询的不满。(学民思潮提供)

研究已有结论 预期效益未达

纵然普教中推行多年,其成效仍然未明,惟其支持者仍颇不乏人,他们的理据就是普教中能够助学生“我手写我口”,提升中文写作能力,当年推动教改的前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梁锦松,在去年就重提此说。但是,教大的报告未能证实此说,而且在学理上,这说法亦存争议。须知粤语、普通话同属汉语一系,以语法为例,中国语言学泰斗赵元任在其作品《国语入门》的序言就指出,该书介绍语法的部份差不多是将他的另一著作《粤语入门》的语法部份原文照录,可见粤、普的语法差异并非如想像般大。

至于在词汇上,虽然粤普之间的词汇只有约一半相同,然而,香港的中文教育本身就重视书面语,在教科书中的课文,无不以书面语写成。而在1982年公布、由教育科委托国际顾问进行、对日后影响甚巨的《香港教育透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亦已指出,纵然粤语与书写语言之间存在差别,但不谙普通话、并以广州话为母语者只要通过教育,同样会懂得阅读和书写中文,当时的报告也指出,香港宜以“心中的语言”(广州话)完成九年课程(小一至中三)。因此之故,粤教中会影响学生运用书面语之说,未必成立。

更何况,观乎最新的课程指引,中文课共有九大学习领域(听、说、读、写、文化、文学、品德、自学、思维),写作不过为目标之一,就算普教中真的有助提升写作能力(多份研究指出这说法无事实根据),也无从证实普教中能够助学生提升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

普教中是近年社会极具争议的教育议题。(资料图片)

课堂普粤混杂 恐误学习进度

以阅读为例,如果普教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国语为母语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应高于香港学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广泛推行普教中前,港大就曾参与全球阅读进展研究,结果发现,当时香港小四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全球之冠,排名比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台湾为高。而香港的中文教育研究权威谢锡金教授亦曾指出,粤教中省略学习拼音的过程,能有助学生尽早识字,享受阅读乐趣、提升中文水平,有助提升阅读能力。

至于在说话方面,教育局委托教育大学完成的报告则指出,普教中的学生因为语言障碍,不少都采取“回避政策”,不参与讨论,或只以短词回答问题,这令学生的说话技巧难以提升,亦影响课堂学习气氛。报告亦指出,粤教中班别的师生交流总体而言比普教中活泼、热烈。也就是说,普教中能够提升学生说话能力之说,亦难以成立。

而以非母语学习文化、文学的成效,则更成疑问。有不少论者指出,现时大多数中学(64.1%)选用粤教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要应对艰涩的文凭试课程,难以用学生、教师均不熟悉的语言传授知识。而课程、考评本该互相配合,按理说,学生、教师若然认为普通话为较佳的学习语言,他们应该倾向会用普通话应考,以取得更佳成绩。但观乎历年以普通话应考文凭试的人数亦无多大提升,就像2012年中文文凭试的全体考生为71,605人,以普通话应考的考生,则只有794人。

现时教育局在应对有关普教中的疑问时,往往推说普教中以校本形式推行,学校、教师有权按其实际情况推行普教中。无可否认,现时普教中未在香港硬性规定全面推行,然而,教育局已然将普教中订为“长远目标”,加上局方为实施普教中学校提供资助,这无疑会予学校极大诱因实施普教中。

学好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普教中”议题自然令教育界和家长相当关注。(资料图片)

选择教学语言 回归校本决策

而校本主导亦致中文教学语言乱象丛生,“时普时粤”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小三、小六TSA以粤语进行,因此有部份学校在进行口语练习时以粤语练,有部份学校,则更在小三取消普教中班,在应付了小三TSA考试后,在小四时才复办。在中学方面,大部份实施普教中的学校也只在初中实施,直至升上高中后,因为要应付文凭试,大多会转为粤教中,也就是说,在现时下的学制下,普教中、粤教中交错并行,令学生的中文科学习时粤时普,混乱不堪。

再说,观乎组织“港语学”的数据,有部份区份的小学,以实施普教中的学校占绝大多数,以大埔为例,在18所小学中,有16所采用普教中,因此大埔区的家长若希望子女以粤语学习中文,其可能需要到邻近地区入学,这变相令家长失去让学生入读粤中班的自由。

可以说,普教中的问题已彰彰明甚。教育局常强调局方已对学校拨备资源,但既然普教中未见成效,何以局方不将现时用在普教中的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在普通话、中文两科之上,让学生一方面加强普通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亦提升中文语文水平,而非如现时般时普时粤、普粤混杂,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事实上,前语常会主席田北辰观毕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以后指出,“政府无可能以‘普教中’为远程目标。”就连教育局网页,也曾指出“两项研究发现,以普通话学习的学生的中文能力,与以广东话学习的学生并无分别,甚或表现更差。”(这段文字在网络广传后即被局方删去)因此之故,局方理应考虑将普教中撤出长远目标,让学校真正自主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