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终于分流?驾驶者继续等!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三条过海隧道自周三(8月2日)起实施“633”固定收费方案,红隧和西隧的红隧收费差距由55元缩减至30元。理论上,新收费方案有助三隧分流,纾缓红隧的挤塞情况。事实上,是否如此?

运输署在加士居道东行近香港理工大学、公主道南行近爱民邨及漆咸道北南行近佛光街游乐场均设有行车时间显示器,每两分钟更新一次预计到达红隧出口的行车时间。事有凑巧,系统在周三当天早上九时前未能正常运作,加上驾驶人士需时适应新收费,所以我们不妨用周四(8月3日)的数据作参考。

图一:三条过海隧道实施“633”固定收费方案翌日(8月3日),加士居道、公主道及漆咸道北在8时前行车时间开始增加,至11时前主要介乎10至20分钟。

图一可见,三个位置在早上7时的行车畅顺,系统预计5分钟便可到达红隧出口。行车时间在8时前开始增加,此后主要在10至20分钟上落,其中以加士居道东行的行车时间稍长。

易通行后行车较快 中位数改善两分钟

翻查7月份四个星期四的数据可见,实施“633”收费方案后的行车时间相对而言算是较快。但值得留意的是,7月27日、亦即红隧实施易通行不停车缴费后,行车时间已经较此前三个星期四为快。反而8月3日与7月27日比较起来,行车时间没有很大差别,意味“633”收费对纾缓红隧挤塞的作用,初步看来不明显。

图五:实施易通行前,加士居道、公主道及漆咸道北的行车时间中位数是14至18分钟;实施易通行及“633”收费方案后,行车时间中位数减至12至16分钟。

根据政府所说,“633”收费方案首天的上午7时至10时,红隧的车流减少约4%,西隧的车流上升约3%。数字不大,难以说明“633”收费方案起了分流作用。

接下来第一个关键日子,是西隧和东隧将分别在8月6日及27日实施易通行,有机会像红隧那样减省行车时间。第二个、更关键的时间,是三条过海隧道实施分时段收费模式,令驾驶者有更大的诱因避免在繁忙时间过海。惟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周二的最新说法,仍然只是“目标是尽快在今年内”。

收回隧道才能分流 主导发展摆脱等待

事实上,不论是易通行或是三隧分流收费方案,两个政策都已经一拖再拖。政府早于2017年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中提出不停车缴费,但计划一直将西隧和大榄隧道排除在外,因为政府未收回专营权。至于三隧分流收费方案,同样因为未收回西隧专营权,而必须先取得西隧公司的同意。2019年林郑政府与西隧公司达成了共识,但又因为建制派的反对而未能成事。

易通行、调整三隧收费及分时段收费模式三者环环紧扣,实施易通行是落实分时段收费的前提,而收窄三隧收费差距及分时段收费是车辆分流的重要甚至必要方法。而三者若要成事,背后往往涉及隧道拥有权的问题。惟由2016年收回东隧至现在收回西隧,几届政府的立场一直只是等待。终于等到了收回西隧,分时段收费模式的实施又要再多等几个月,难言“提速、提效”。

大榄隧道的专营权还要再等多两年才届满,现时私家车和的士的收费已经上涨至55元。以元朗、屯门和北区为主的北部都会区,未来几年将加快发展,由交通基建到房屋工程都会陆续有来。政府若不掌握发展主导权,像是三隧分流这样一等再等的情况亦会陆续有来。不过官员不必在繁忙时间过红隧,亦不用在新界区居住,真正要等待的当然不是他们,而是广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