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虐儿再三出现 局部检讨易走漏眼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继香港保护儿童会“童乐居”爆出虐待儿童事件后,其他机构日前相继同样被揭发有类似丑闻。单在上月,香港耀能协会鸭脷洲幼儿中心、铜锣湾保良局婴儿组两处,便都有职员被指牵涉虐待所看管儿童。而到了这个月,专门为6至16岁严重智障儿童服务的匡智会辖下松岭第二校,又被发现多次有人对学生施行不恰当行为。

社署“保护儿童资料系统”每年收集的新登记保护儿童个案,总数在过去五年由957宗增加到1,441宗,牵涉照顾者、老师或宿舍职员等身份的施虐者亦由54宗增至65宗,占比一直都在5%左右。

虽然社会福利署的委员会上周完成首份检讨报告并提出了31项建议,可是第一阶段只集中检讨了为6岁以下儿童而设的留宿幼儿中心服务,而接着的第二阶段虽然会检视其他儿童住宿照顾服务,但其范围仅及儿童院、男/女童院、非院舍寄养服务及儿童之家等,并未直接包括松岭二校这类特殊学校。

检讨不能限于照顾服务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上周接受传媒访问时,强调松岭二校事件由教育局跟进,变相即是指有关学校不属于劳福局、社署或上述委员会的负责范畴。然而松岭二校本身就有提供住宿服务,加上毗邻同由匡智会经营的“匡智之家”亦在委员会下阶段检视范围之中,故此将它们给区分对待显然于理不合,应该一并检视才对。

再者,特区政府自1999年起就设有一个“防止虐待儿童委员会”,其成员有教育局、民政事务总署、卫生署等政府部门以及其他非政府机构代表。它们于2019年共同制订和通过了《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多专业合作程序指引》,可见港府并非没有现成的跨部门机制。现下事件若已超越劳福局或社署职权范畴,便有需要利用它去处理相关问题。

正如社福界议员狄志远所说,业界不同机构接连揭发怀疑虐儿个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反映存在“根本问题”;至于他估计的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导致从业员将压力发泄在儿童身上,无疑亦是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当局切忌遇到哪种服务出事,就只集中地检视它,像上次是住宿照顾而今次是特殊教育,相反得从宏观角度作出通盘检视。

新思维立法会议员狄志远。(梁鹏威摄)

揭示强制举报立法漏洞

另一方面,政府当局上月就怀疑虐待儿童个案强制举报规定的立法建议进行咨询,而当时引发社福业界较多忧虑的其中一点,便是从业员的上司或雇主自身根本没强制举报责任,甚至也没有提及他们会因妨碍举报或解雇举报者而负上其他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前线负责强制举报虐儿个案的人,自然仍会害怕遭到上级的介入或报复。

今次匡智松岭二校虐儿事件,正好有先前涉嫌行为不当的前线人员,被指在上司包庇下得以避过追究,若此事属实则足以说明立法建议应该兼及监管机构上司。除此之外,该校同时牵涉行政管理层级隐瞒校内儿童染疫个案,有前职员声称因为打算遵守防疫措施而反过来遭上级责难和警告,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上级责任的重要,政府拟备条例草案之时必须考虑此点。

虐待儿童个案即使是一宗都嫌多,可惜本港这类案件近来却是愈揭愈多。为免情况恶化下去,政府与社会不能再怠慢看待其事,除了加强巡查、监察、培训一类司空见惯的措施外,实在也应该深入检视如何解决事件再三发生的根源。如果人手压力真是一大原因,那就应该循此角度思考如何处理,而不是只从其他方面作出补救或回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