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前零售市场不复 经济产业亟待转型
疫情爆发两年多,对本地零售业打击很大,也彻底改变了其生态。像尖沙咀、铜锣湾等游客区的舖位租金大跌,以往主攻旅客生意而门庭若市的外国奢侈品品牌、金器名表、药妆店纷纷退出黄金地段。相反,几间内地国产品牌近日却逆市进驻昔日旺舖地段。
月初,国产运动服装品牌李宁进驻尖沙咀广东道一间逾7,000呎的复式巨舖,接替6月才撤出的周生生金行,估计该舖位将成为李宁在香港的旗舰店。而上周中免集团(cdf)旗下的名酒免税店Duty Zero亦宣布将走出机场,在中环及铜锣湾设两间概念店并提供“品酒体验”。本周又有消息指出,内地手机及智能生态设备生产商小米集团有计划在港岛区租大型舖位开设旗舰店。
中国消费习惯改变香港零售市场
国产品牌得以进驻原来的名牌地段,很大程度是因为疫情严重打击了零售市道。例如差估处的租金数据显示,港岛区的平均月租金已由2019年4月高峰的每平方米1,736元下跌至今年6月的1,273元,平均跌幅达26.7%。一些情报更指出像广东道等专门做游客生意的名牌舖位月租跌幅高达五成至七成。在租金大幅下跌下,本来只有奢侈品名店才能租用的舖位价格终于回落至其他行业可以参与的水平。
不过,即使疫情结束后,国产品牌进驻香港黄金地段很可能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潮流。从2018年中美全面展开角力之后,内地的消费习惯已起了很大的改变,昔日内地客来港狂扫名牌的画面很可能成为历史。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速本在放慢,加上西方对中国作出的经济限制政策,包括限制技术、关键产品出口以及限制金融投资到中国企业,都无可避免地拖慢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些条件下,过往暴发户式的中国高端消费习惯难以为继。
相对地,内地近年中产人数慢慢上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时提到,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已达4亿,并预计在未来10至15年这将翻升一倍。内地作为新消费力量的新中产,有别于以往一小撮极富有人般集中于奢侈品消费,他们更重视产品的生活性、“性价比”等。戴德梁行今年发布的的“中国新消费时代下零售市场洞察”就指出,新时代的Y及Z世代都更愿意为个人兴趣等原因而消费。由于他们的消费倾向于理性,以往以内地旅行为主要客源的高端奢侈品名牌很可能不会再恢复到疫前的情况。
国产品牌走出国内
除了内地新一代的消费习惯在改变,他们对品牌的倾向也渐渐起变化。近年,内地品牌积极走向高端市场,摆脱中国制造只是“价廉”的刻板印象。而近年的中美对抗又进一步推动了一些国产品牌的普及化。例如美国去年针对新疆问题对新疆棉花加以制裁,一些跟随制裁的西方运动服装品牌如Nike在内地被民众罢买,而国产品牌像李宁则受到热捧。在美国愈发打压中国的情况下,中国推动国产品牌的势头只会有增无减。
发展中国品牌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产品走出内地,推向世界。像李宁进驻香港广东道的旗舰队便是一个颇具意义的里程牌。可以预期,未来将陆续有国产品牌登陆香港,并进一步铺路国际化。但在国产品牌走出去的过程中,假如我们只能租舖位予它们,那最终能受惠的只有地产界等少数行业,与以往自由行时代的情况相差无几。因此我们应该思考除此之外,香港还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例如,香港可以更积极地加入到国产品牌的产业链,将国产品牌“走出去”的效果带到本地的实体经济,亦可以作为这些品牌与外国联系的中介。这些亦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