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危机 不能守株待兔
政府统计处周四(19日)公布,今年2月至4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5.4%,比上次调查上升0.4个百份点。而本港期内失业人口增加至20.6万人,反映就业状况恶劣,不少市民的生计都受到疫情迎头痛撃。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评论最新失业数字时表示,预期劳工市场在未来数月应会有所改善,特别是因应疫情减退和社交距离措施逐步放宽,以及政府早前推出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和“2022保就业”计划,经济气氛相信会逐渐改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在网志可谓为市民做好心理准备。他形容政府已“预期数字将进一步恶化”,并认为今年香港经济复苏动力比预期还要疲弱,惟“只要疫情持续回稳,失业率可望见底及渐有改善”,并呼吁市民毋须过份悲观。他强调只要待疫情进一步受控,本港经济仍可望回稳及稍有增长。这些说法都似是政府一贯审慎乐观之辞,但乍听之下,却难免令人忧虑政府只是等待疫情过去而出现的经济复苏,而从未有全盘考虑过怎样应付未来几个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对经济前景不能过份乐观
其实目前最值得政府和社会忧虑的是,到底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势又是否能如想像中理想乐观。毕竟踏入2022年中,环球经济都充斥着愈来愈多不利因素。不论是美国加息、中国疫情,甚至是环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都并非能一时三刻之间得到缓解。联合国周三再发警告,指乌克兰战争持续,未来数月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目前困扰香港经济和就业环境虽说仍以疫情为主,但香港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经济表现受环球因素所影响,不利因素都正在发酵。可以预期,香港的经济复苏并非可单靠疫情回稳向放宽防疫措施而出现。若然认为香港经济会按去年疫后顺境出现反弹,那无疑是过份乐观的预测,甚至有把经济的展望都寄托在疫情结束、防疫措施放宽,变相有着守株待兔的心态。
相对于政府官员的口吻,社会及市场似乎悲观得多。上月底就有调查机构发表《未来消费者指数》,发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8,000名消费者都出现信心下降的情况。甚至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早前公布第二季有关中小企的营商调查,发现本地中小企深受第五波疫情影响,各行业整体营商信心均出现全面受挫。这些调查就或者反映通涨情况已令消费者消费意欲减少,企业因应消费会预期减少而陆续减慢人手和业务发展步伐。在这个时候,政府其实便应以积极的措施回应市民大众对经济前景感悲观的情绪。
向市场释放正面讯息之余
讲求政及时推动经济改革
为促进这一波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政府已推出消费劵、保就业等措施刺激市道,这些措施都值得肯定,但现时的经济环境已非如去年几波疫情后可以容易重建信心。官员除了持续地向市场释放正面的讯息之外,让各行各业都能感觉到政府有稳定经济的信心和能力,更要有大刀阔斧的经济政策持续为企业、个人开辟经济发展的机会,包括推出创业支援计划等等。而在保障市民的收入和就业方面,政府其实就更不能避开建立和巩固目前的劳工保障措施。近日法定最低工资水平正在检讨阶段,政府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保障措施,收窄香港一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筑好社会保障网络,与市民一起应付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