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护署执法不力 动物权益未见目标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申诉专员公署周四(23日)公布一份主动调查报告,检视渔农自然护理署有关狗主责任的规管工作,指出为狗只领牌、植入芯片及接种疫苗已不单止是防止狂犬病爆发的必要措施,更是要以之维护狗只福利。但在近10年有超过16万的狗只未有续牌及注射狂犬病疫苗,当中的原因就包括渔护署的工作过于被动,执法力度太低,对违例者难起阻吓作用。

报告中最后提出了11项建议,包括更严格地跟进狗主涉嫌违例的个案,并加强调查和搜证的工作、在狗只聚集的公众地方不定期抽查狗只牌照及改善有关减少放弃饲养狗的工作等,希望由渔护署出发着力改善政策与执行能力以保障公众卫生和安全以至狗只福利。

渔护署共签发637,486张狗只牌照,当中有167,826张牌照(26%)的有效期已届满。(申诉专员公署图片)

应对弃养问题要全面

公署的调查显出渔护署的工作缺失,绝大部份的问题亦已经作出了跟进建议,渔护署无疑是有需要负上作出改进的责任,但这并不代表所有问题都是源自于渔护署。反而有一部分的责任其实是落在饲养者身上,当中弃养动物范畴其实难以将所有责任归咎于署方。

观乎现时宠物主人只需填妥动物处理授权书,便能够把宠物交给渔护署的动物管理中心,甚至要求渔护署上门收取被遗弃的宠物。根据渔护署数字,在2019及2020年分别接收了818只及656只由主人交出的动物动物,只有极少数动物会于主人重新考虑下被取回,变相即是为弃养者提供了便利,署方无疑对造成弃养一事提供了诱因。

报告提到渔护署表示正考虑不再维持相关政策,相信署方的出发点是要应对弃养问题,而公署则认为要实施此一举措前必须先行加强对狗主履行法律责任的规管。但要更全面地应对弃养问题,亦必然需要从饲养者方面入手,例如增加对大众的教育,在饲养动物前三思,同时加强对非法弃养的罚则,务求做到软硬兼施。

动物权益不止免受虐待

整份报告除了针对到狗只福利之余,同时题出政府对动物权益的思考仍然有不足之处,在加强现有法规与执行手法之余,其实同时可以考虑完善动物权益。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05年的主题研究中,估计在香港有286,300户拥有约524,800只宠物,占总户数12%,而统计署更直言相关数字有机会被低估,意味着香港的宠物字量应该更为庞大,更显完善动物权益的需要。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10月时曾于网志中表示,政府提议修订《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包括加重残酷对待动物罪行的罚则。但对于现时并未设有《动物保护法》的香港,更有需要的可能会是加强推行“谨慎责任”,例如要求动物负责人妥善照顾动物,及授权法院取消因残酷对待动物而被定罪的人士饲养动物的资格等。

动物权益于社会中亦尤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彰显社会进步,所以政府不能对此议题掉以轻心,应该要以要求积极妥善照顾动物作为动物政策的核心,着力推动香港变成一个更文明、更动物友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