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海洋公园 应真正保育动物
海洋公园向政府提交“全新定位策略发展计划”建议书,申请逾100亿元资金,计划拟集中于加强环境保护、生物保育。计划要待1月20日在立法会委员会讨论,但海洋公园拨款申请的消息一出,已引起多个动物保育团体关注,令动物权益也成为拨款申请的讨论一个焦点。
海洋公园内的动物权益,过去曾为人诟病。市民记忆深刻的如数年前一只海豚疑似“自残”,冲向池边及直插池底,甚至以鳍用力撞向池边,现场巨响连连,令人相当担心海豚“被囚”状况。海洋公园周一(13日)公布《未来发展蓝图》,宣布将取消海洋剧场表演,可谓是动保团体的一次小胜,但海豚以及其他动物的下场如何,仍为港人忧虑。
动物表演或令观众啧啧称奇,海洋公园多年的海豚表演更是港人的集体回忆,但圈养动物有如慢性杀害。动物福利学会(AWI)的美国鲸豚专家Dr Naomi Rose指出,鲸豚动物的活动范围由数百至上千平方公里,而且鲸豚极为聪明,具有自我意识,群体结构复杂,甚至有文化存在,圈养环境无法满足牠们的生长需要。而被圈养海豚的死亡风险亦较一般野生动物为高,死因更多涉及压力症状,包括肺炎、败血症等。动物为人类表演,被迫跳跃、翻身、顶波“博君一笑”后,动物却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海洋公园以“自然和保育为本”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针,园方除了停止利用动物表演之外,更应逐步停止圈养。过去由海豚表演的“海洋剧场”长年是海洋公园的重头节目,园方认为海豚是“保育大使”可以提升游客保育意识,但说法未免过往理想。游客观赏海豚表演始终属消闲性质,游客纵然为海豚的华丽跳跃欢呼,也未见得游客对动物保育的了解大有加深。以剥夺动物自由来让人类了解动物保育,更可谓本末倒置,是以扭曲生态的方式保护生态。
真正提升保育意识
圈养动物并非提升保育意识的唯一办法。例如生态游、潜水、行山导赏等,一样可以让游人了解保育,以达到教育推广的目的。而透过科技,海洋公园亦能研究以3D投影取代动物,对小朋友的吸引力也不逊于实物。在有其他办法可供代替的情况下,圈养动物、训练动物表演百害而无一利,过去利用动物表演吸引游客的营运方式应可免则免。
随海洋剧场落幕,海豚可以“放假”休息,不必为海洋剧场的表演操练。但海豚最终将如何“退休”,以至其他动物的待遇如何,政府及社会仍须跟进。立法会议员毛孟静于上周五(10日)联同动物保育团体“豚聚一家”、“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就海洋公园发展计划举行记者会,要求关闭海洋剧场及展馆,订立停止圈养动物时间表,安排动物“退休”,及提高海洋公园透明度。具体做法虽然要全盘考虑优劣,但建议背后的方向值得肯定。
圈养应该自然成过去
政府作为海洋公园的全资拥有者,拨款时可以加入条款,限制海洋公园不能以新拨款再购入或繁殖海洋动物,改变过去圈养动物、训练动物表演的营运方式。圈养伤害动物,对人类又益处甚微,这种利用动物的营商方式应该得以改正。海洋公园内的已有动物,因为已习惯动物园环境,放生难度极大,亦不切实际。所以在拨款之中,政府应加入条款要求园方安排动物“退休”。例如要求一定百分比的款项须用于照顾从“演艺生涯”退休的表演动物,以及在规划新用地时须预留足够用地安置圈养动物。
目前至少18个国家已立法淘汰繁殖及圈养海豚,瑞士,印度,智利等国家停止利用海豚表演。法国2017年通过法例,水族馆不可以再繁殖新的海豚和杀人鲸,或买入新成员,让圈养表演自然死亡。美国亦已有计划将圈养海豚安置到保护区海湾,让牠们在类似动物园的受保护环境下,享有更比以往圈养期间更大的活动自由,以“退役”形式生活。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人类自己亦不想自由受限、终日接受“顶波”训练,那么过去人类圈养动物的做法也应告一段落,让圈养动物成为历史,真正做到以“保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