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注香港住屋问题岂是新闻?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路透社上周五(17日)引述消息指中央官员曾向香港地产商表达“需解决房屋短缺问题”,周一(20日)香港股市立即感受到消息所引发震动,恒生指数收报24,099点,部份地产股份单日跌幅平均达10%。对于路透社“空穴来风”的消息,社会和市场都普遍出现忧虑的情绪。媒体绘形绘声的报道令人忧虑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即将出现新一轮的“调整和整顿”,市场反应相当恐慌。

然而“解决房屋短缺问题”其实早已在政治议程,加上中央官员明言“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不再容许垄断”,负责游戏规则设定的特区官员不才是最应该颤抖忧虑吗?

多年以来,香港的房屋短缺问题事实上早已被认为是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旧事不重提,今年7月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已特别就香港的住屋民生等问题表达对香港“四大期盼”,并强调香港必须“告别㓥房”,解决香港土地房屋困局是为所有管治者的责任。而在反修例运动后,社会亦陆续有意见认为房屋问题是为香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香港的公屋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可以达至5.8年,而就算可以参与置业阶层的年轻家庭亦因为高昂的楼价水平需要延长贷款年期至27年。面对香港各类型的房屋问题,解决房屋短缺因此早已是写在墙上的政策目标,是为特区政府未来重要解决问题之首。

周一(20日)香港股市受路透社消息所影响,恒生指数一度泻逾1000点,收跌821点,收报24,099点,部份地产股份单日跌幅平均达10%。(资料图片)

解决住屋需求早是各界共识

周一市场情绪被受波动气氛的影响,无疑是路透社掀起的波澜,但事实上,香港的房屋政策和地产市场需要出现结构性的改变早已是香港社会的共识,实情亦非什么新兴事物。“空穴来风”的消息只是谈及中央官员为此“不厌其烦”表达过意见,亦是表示这些问题早看在中央政府眼里。报道中引述消息指“并没有限期”和“具体措施”,亦说明了真正要提出解决住屋问题的是香港政府本身。

多年以来,各地产发展商在新界囤积大量的农地和棕地,空置的土地令楼市的价格长时间徘徊高位。另一方面,各个地产项目落成后,地产商的销售方法亦是令人诟病,尤其是现时一手楼的销售手法上均以“招标”方式进行,亦大型发展商不再提供价单,并借此降低市场透明度,从而刺激买家出价竞投楼盘,变相令房地产价格维持居高不下的情况。然而社会要问的问题是:这种现状是谁创造出来?

谁容许地产发展商招标的售楼方式?(资料图片)

颤抖的应该是特区政府的官员

政府的“不作为”态度无疑就是楼价高企、贫无立锥之地的现状的原因。面对发展商在乡郊地区万呎的闲置土地,虽然政府一直以来都有法定权力执行《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土地再作规划发展,然而近年引用《条例》收回土地虽有增加,但跟地产商囤积的逾千公顷农地相比之下仍属少数,特区政府却连后者数据亦未有具体掌握,“地产霸权”之所以可以“称霸”与政府官僚作风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地产商的各种推高楼价的销售手法更是政府“视而不见”的直接结果。归根结柢,现时发展商的各类型买卖行为本来是属于香港政府《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所规管,早在2013年政府已设立相关条例要求发展商提供足够资料,保障一手楼市场的资讯透明度。然而,政府却可以要求各发展商提供售楼说明书、示范单位、及于开卖前三天公布价单等,却未有限制发展商招标的售楼方式,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容许毋须公布价单。

加上,现时香港的房屋兴建和土地规划一直都依赖政府的卖地和审批。政府透过高地价的政策来维持政府的支出;与此同时,政府亦一直主导著地产市埸的发展。一方面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法规由政府所制定;另一方面政府的卖地计划亦直接影响市场上土地的供应。由此可见,地产商虽然有份推高楼价,但特区政府内无管治意志的庸官亦“推波助澜”,间接造成所谓“地产霸权”。

长久以来,香港的房地产一直是全球最开放、最容易买卖以及最少政府干预的市场之一。然而,有关香港地产市场游戏规则的问题一直不独在于地产商一方,而在于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政府。特区政府既是市场法规的制定人,亦是土地供应的一方,而且拥有各项法定权力解决土地问题,如果说今日市场在忧虑进一步的措施“整顿”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倒不如各级政府官员应颤颤抖抖面对自己过往的怠懒,以致楼价高企不下、市民住屋困难,甚至要中央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