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界 有赖改革问责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四(7月8日),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提速新界城镇化 助力香港创新天》报告,指出政府现时计划措施只能提供5,080公顷土地,难以满足未来三十年的9,080公顷土地需求,故此倡议“以审慎的态度与宏观的思维筹划大规模的土地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摆脱“中环视角”以发现新界的崭新面貌,并且呼吁政府在大力增加房屋供应同时不能忽略“可让每个港人住得更好的宜居因素”。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评估,新界存在3,000公顷值得加以研究的潜在发展区,再配合500公顷强化东大屿都会及2,200公顷长洲南人工岛填海,相信能为香港额外增加供应5,700公顷可发展土地。另外,报告亦批评现行机制下土地供应增加缓慢,主要源于港府一直忽视提供毗邻基建和照顾当地持份者利益,加上相关行政程序僵化、效率低下,才会导致新界大型发展项目难以推行。

团结香港基金促政府研究新界9个潜在发展区。(资料图片)

新区发展速度低下

回归以前的大埔、元朗、粉岭及上水、天水围、将军澳、东涌等新市镇项目,它们从概念首次提出到首批人口迁入为期多数都不会超过十年,但是后来特区政府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元朗南、“明日大屿”、东涌新市镇扩展、新界北等新发展区计划,却无一例外都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而且这还需要假设未来具体执行之时不会出现任何延误,足见近年土地发展速度确实大不如前。

而导致新区发展速度低下的原因之一,正是欠缺专责部门领导相关项目发展。以往港英政府发展新市镇的时候,曾经在拓展署下为每个新市镇设置专门的公室,统一处理各项相关行政程序,反观现时同一个新发展区的发展规划、土地行政、工程监督等职权却分开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而且涉事人员往往毋须制订具体时间表及工作指标。如果政府领导班子真的有意改善此一问题,他们必须思考如何打破上述藩篱,加强推展跨部门的高层督导。

团结香港基金建议,政府应授权一个中央小组,统一处理土地规划、发展申请,包括协调各个政府部门涉及公营房屋及私楼项目的发展程序。(资料图片)

发展不力亦应问责

不过比起机制缺陷,主事的一众高官及公务员摆正心态可能才更加重要。因为无论推行什么制度,负责执行它们的始终还是人本身,而这些执行者若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那么就算制度设计再好结果也是无补于事。像是就现时所谓政出多门的发展机制来说,如果涉事官员无意维护已发展成熟的市区及既得利益者,按理亦不应该酿成今天过度偏重港九而轻视新界的局面,害得大量市民需要忍受跨区通勤之苦。

况且除了“中环视角”之外,管治团队未认清自己有改善社会责任这点影响更加深远。政府上下理应合力达致良政善治改善市民生活,但实际上不同岗位官员都只关心自身绩效评价,偏偏关于土地发展香港又只制订了《长远房屋策略》十年建屋量此一量化指标,而且过去多年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未达标也没有产生任何实际后果,于是上面继续空谈愿景、下面依旧官僚处事,放任问题拖延到下一手上任即可。

其实前述报告发表的两日后,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叶文祺在电台节目上便表示应该考虑订定每年批地及单位供应指标,并且要求相关部门若不达标就要问责。《香港01》周报社论早前也曾指出本港管治团队问责制度形同虚设,名义上的集体负责变成从来无人需要真正负责。至于在作为“重中之重”的土地发展一事之上,问责不足当然也是一样存在;唯有让真正负责的人来执行,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解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