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发展延宕多时 目光与心态亟待放远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一(5月3)发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立法会提交文件,简介与新界北发展有关的两项拨款申请:一是耗费近7.94亿元委聘顾问就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进行勘查研究和详细研究,二是斥资约2.08亿元委聘顾问就新界北新市镇及文锦渡物流走廊作出规划及工程研究。上述项目将于5月10日的发展事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咨询讨论,其后再递交财务委员会作出审议。

政府表示现时目标是让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的首批居民于2032年迁入,预计整个项目可以提供31,000个住宅单位和创造约64,000个就职机会;至于新界北新市镇及文锦渡物流走廊则未订下初步发展目标,仅称两处“有潜力容纳不少于20万人口,并提供约13.4万个主要来自创新及科技、商业、物流及零售/餐饮/娱乐用途的就业机会”。

“新界北新市镇”及“文锦渡物流走廊”的位置图。(立法会文件)

边境规划应配合深圳

由于新界北部接壤深圳,该区发展没有可能脱离附近内地独立进行,尤其深圳去年底还获中央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港方规划理应考虑如何配合才对。可是观乎当局最新文件内容,项目布局大致依旧沿袭分别在2014年及2016年展开的《发展新界北部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及《香港2030+ : 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研究,顶多行文加插几句“十四五”规划的内容权充了事。

整份文件唯一提到香港与内地政府之间的联络协作,只有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安排获中央政府支持及跟深圳市政府达成共识,因此得以释出落马洲边境管制站逾20公顷土地拨作其他用途。然而其余关于发展愿景与后续咨询的章节,还是只字不提具体能否及如何和邻近内地城市协调配合,正正表示局方虽然经过不久之前的“沙岭超级殡葬城”争议,却仍未学懂跟深圳携手合作发展双方边境的重要性。

弄错大湾区文件名称

何况过去两个月间,政府就前述发展项目咨询过区议会及乡事委员会的意见,期间有当局代表竟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及“东进东出,西进西出”跨境运输策略跟今年“十四五”规划一同称为“中国方面的一些政策”、“最新规划情况”,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而“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原则更是上世纪末已由深圳方面提出,林郑月娥于2008年任发展局局长时亦曾表示香港配合深圳落实同一方针,到底是有何“新”可言?

更加讽刺的是,尽管局方在立法会文件声称关于新界北、文锦渡的规划及工程研究“会全面考虑上述两个位于边境地区具发展潜力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深圳和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惟后文随即误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不存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纲图”,原因是“规划纲要”、“大纲图”英译均为“development plan”。这些细节尽见项目主事者皆不谙国是,连中央文件的日期、标题也能搞错,遑论未来规划真正做到配合内地发展。

发展局在立法会文件误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发展大纲图”。

港英年代城市规划主要只看香港自己,是以维港两岸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其时新界北自然属较次要的边陲地区。但既以回归多年,又随着深圳发展起来,香港早就应该摆脱殖民时期眼光,将毗连深圳河的新界地段视作充满潜力的重点发展地段。现时政府高官及公务员们对新界北发展项目的疏懒态度,或许某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视野仍囿于所限。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十四五规划与香港厂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指“十四五”属港人最后机遇。

刚好于当局提交立法会文件的同一天,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一场研讨会上,称新界面貌甚至不及内地“穷乡僻壤”,并且呼吁港商做好调查研究以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这番话相信亦适用于港府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