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未落实 回收处理厨余效益成疑
香港在2019年日均厨余弃置量达3,353公吨,但现时每日实际回收量在100公吨左右,浪费资源之余,对堆填区造成极大负担。环境局于今年2月订下2022年每天回收250吨厨余目标,重量为现在的两倍多。近期公私部门开始着力向此目标进发,本为好事。然而,一天垃圾征费法案未获通过,厨余回收只能牛步推进。更重要的是,当公营厨余设施陆续投产,私人厨余设施难有空间生存,拖慢其发展空间。
厨余占本地都市固体废物近三成,回收厨余必能减轻堆填区负担。政府在今年发表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订下2022年每天回收250吨厨余目标,推动公私部门开拓厨余回收和处理方法,并初见成效。
在政府方面,环保署代表在(7日)周一的环境咨询委员会透露,已接触房委会,希望透过购置可以减臭的新款机器,在公共屋邨试验在地处理厨余。署方另与食环署研究在垃圾站增设回收厨余设施。在商界方面,有企业受访时介绍利用昆虫黑水虻吃掉厨余,并预计正式投产后,每天至少处理一公吨厨余,并期望日后提升至日均三公吨。
垃圾征费无期 商界难下决定
乐见政府部门和商界肩负减废责任,但厨余回收要普及,关键仍系于垃圾征费。只有全港总动员回收厨余,整个产业链才会成熟,最低限度令回收设施运作。
这个要求对商界尤其重要,因为政府的厨余回收陆续落成,而且具备一定处理量。假若厨余回收量长时间不足,商界将难以立足,遑论分一杯羹。
政府斥资兴建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在2018年投产,每日可处理200公吨厨余。此外,两个污水处理厂分别已进行和于2022年开始处理厨余,处理量为日均100公吨。按此重量计已经达到政府2022年的目标。尤有甚者,回收中心第二期预计在2023年落成,日均处理量为300公吨。三者总计600公吨。
由此可见,若果法案未能尽早落实,上述政府设施却全面运作的话,即使厨余回收量增加,重量亦可能只及日均数百公吨,相信当中大部分也会送往政府设施,只有少数留给私营企业。
这个推论是基于过往华南回收厂就的惨痛经验。该厂房自2013年进驻后,厨余处理量一直偏低,而当O.PARK1投产后,即使其回收量仅为目标一半,已足够抢走市面仅余的厨余生意,当中不少人因为政府的补贴措施而选择O.PARK1。华南最终在去年中结业,是对政府减废进程狠狠掴了一巴掌。
香港长远需要回收设施,但华南回收厂经验前车可鉴,商界日后投资厨余回收处理业务会倍加审慎。再者,兴建厂房是长期投资,回本期随时要十年八载。厂商眼见垃圾征费落实无期,中短期发展前景迷糊,不够实力抵住投产初期亏蚀,可能在此刻放弃投资。即使投资,厂商或只愿小规模经营,既难具规模效益,亦难服务广大市民和商户,生意未必有利可图。
减废前途系于立法会
厨余回收处理量不足,对政府和社会亦无益。短期来说,若然政府为了顾及私人市场,减慢政府设施投产时间或者限制产能,实为浪费资源。长期来说,即使厨余回收处理有需求,但按上述推论,厂房兴建落后趋势,收集得来的厨余也无所用。政府订于2030年中期回收全港一半厨余量,但商界参与不足,要达致目标甚有难度。
此情形类像公立医院医生匮乏,在2000年代初,医管局认为公院医生过剩,于是推出鼓公院医生自愿离职,成为十多年后公院医生短缺的元凶之一,即使现在重建公立医院和培训公立医生也是缓不济急。
垃圾征费议案已成社会共识,思汇政策研究所在今年1月中进行调查,发现约六成半受访者认同草案建议。政府早于2018年已经提交垃圾征费议案于立法会审议,如今议会回复平静,民意不应是议案的主要障碍,主导议会的建制派议员莫再拖拉,必须加快审理议案。通过议案的好处,不只是减废可期,有助政府的O.PARK1回收足够厨余量,更令有意投身厨余回收处理的商界筹划业务,壮大本地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