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份蓝图“走数” 政府能否带领香港回收减废达标?
环境局周二(8日)发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文件继承八年前的《蓝图2013-2022》,目标为人均废物弃置量减四成至四成半,回收率达致五成半,长远不再以堆填区处理废物。政府声称上份《蓝图》提出的措施除了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尚在审议外,其余行动已全部落实并取得进展,更额外推出了多项措施。然而,只要稍为翻查当年愿景内容,就知道今天进度是大大落后于目标,如同失败。即使《蓝图2035》他日达成,也只是追及2022年的目标。若然政府没有彻底检讨失败原因,实在让人难以寄予厚望。
本港环保失败的最明显体现,是每日人均垃圾量不跌反升,数量远超2013年订下的目标。当年预期2022年的都市固体废物每日人均弃置量是0.8公斤,比2011年的1.27公斤减约三分之一,然而到2019年数字竟倒升至1.47公斤,局长黄锦星说过往几年经济表现加上废物征费法案迟迟未获通过是主要原因。
指摘他人前必先自省
法案裹足不前固然令住户和工商业没有压力从源头减废、分类,但是黄锦星断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卸给立法会。在《蓝图2013-2022》里,政府原先预期2018年通过法案,弃置量在随后四至五年降低两成,由1公斤减至0.8公斤。现实却是2017年弃置量飊升至1.45公斤,证明前期的回收减费措施未能奏效,只是局长避而不谈。
再者,回顾立法历程,政府等到2018年11月中才在立法会会议上首读议案,同年根本没有可能顺利通过法案,而且最起码要2020年初才推行,距离2022年只有两三年时间,想要满足其后的减废目标根本是痴人说梦。立法会拉布、内斗可能拖延了包括垃圾征费的民生议案的审议工作,但政府在草拟立法到社区试验计划的工作也不见得快速,必须承担相当责任。
事实上,除了垃圾征费外,上份《蓝图》承诺的扩大胶袋征费、玻璃樽生产者责任制均未见影踪,第二期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则延迟至2022年启用,石鼓洲焚化炉更要推至2025年落成,比较明显的成果仅有2018年实施的“四电一脑”废电器回收措施,可见行政主导的法规和基建工作迟缓才是削弱了十年减废回收成效主因。
此外,上份《蓝图》预期废物回收率在2022年到达55%,然而2019年的比例仍只有29%,原因之一亦在于政府没有尽速协助打通回收产业链。在昂贵的人手和物流成本下,回收商难以挨家挨户逐少收集物料。单看环保园的租户一个一个撤出,就知道进驻商人是何其意兴阑珊。又以回收废塑胶为例,环保署到去年初才在三区试行“中央收胶”先导计划,批款给回收商统一收集并处理废胶以助出售,实在太迟。而在纸张回收方面,政府早期不理业界意见,坚持在环保园兴建纸张回收再造厂,结果中标企业最后退标,官员才于去年转为出标兴建纸浆厂,平白蹉跎时间、浪费土地。
有蓝图更要具体工作
新一份《蓝图》的目标多多,尤其是回收率减幅较上份进取得多,但既然上份《蓝图》的成绩也不合格,要市民相信2035年能实现新目标将会是政府难题。眼前要务当然是通过垃圾征费议案,但观乎新《蓝图》没有订下预计通过日子,加上主导议会的建制派“叹慢板”,似乎难于短期内表决。问题是垃圾征费未成事,即使“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管制即弃塑胶容器餐具”一类政策订下预期时间并顺利通过,对于减废目标而言只能说是事倍功半,遑论是提升回收率。因此,环境局必须尽力游说议员认真审理议案勿再借故怠慢。
其次,政府要对内地和世界的废物处理政策更加敏感。过往几年废纸、废胶价格大幅波动,加上内地限制低质素废纸和洋垃圾进口,政府和回收业未能及时应对,使整个产业链一度断裂,甚至出现废纸围城景象。未来十多年相信更多地方会推出禁令,香港不能依赖外地处理本地废物。幸而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类想法,世界更注重可持续发展,打开循环经济商机。港府不可落后于人,应把《蓝图》中的产业范畴深化,列出把资源再生升级的步伐,尽量在物流和用地范畴支援,打稳现有回收商户和厂家的心,让它们继续投资业务,令市民感受政府有所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港府于本份《蓝图》提到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内各市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方向正确,惟除了《蓝图》提到的交流培训外,官员更应积极探索互惠商机。内地和本地大学两年前开始研究区内建筑废料共享和贸易市场,减少废弃物料便是一例。不论是环保还是其他政策,结合本地和各地优势,互补不足,有助社会创造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