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只是环境局的事 也是商经局的事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环境局周三(17日)发表《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下称《路线图》),建议港府要在2050年前落实碳中和,并将车辆全面达致零碳排放为关键策略。尽管《路线图》指出港府会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并订下在2025年达到提供至少15.5万个充电设施的宏远目标,以解决电动私家车难以普及化的配套限制,但本港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落后,港府除了可制定较进取扶助政策,更要把握转型时期的经济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迫在眉睫,运输系统电气化已成全球大势所趋。特首林郑月娥去年在《施政报告》提出要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环境局周三发表《路线图》,阐述未来在港推动使用电动车及其配套的长远政策目标及计划。具体而言,《路线图》的主要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试验各种电动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车、扩展电动车充电网络、培训电动车技术及维修人才、考虑设立电池推行生产者责任计划,以及创造有利电动车普及化的环境。

政府公布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未来将增加公共充电站,并考虑实施充电收费制。(余俊亮摄)

新能源汽车是经济机遇

据环境局2018年的资料显示,现时本港约有两成碳排放是源自运输系统,而私家车又占全港车辆总数超过七成,使其碳排放总量成为各种车辆之首,故政府策略上将电动私家车普及化置于首位份属合理。与此同时,虽然本港电动车数量已从2010年约180辆,大增至去年底逾1.85万辆,增幅逾100倍,惟全港现时仅有3,351个公共充电设施及约128,000个停车位已经或将会配备私人充电设施,而且各区分布极不平均,否则其增幅应不止如此,故政府才会在《路线图》里订下在2025年增至15.5万个充电设施的目标。

除了私家车外,政府亦不应忽略商用车电气化的重要性。《路线图》指出本港逾九成半公共巴士为双层巴士,但由于目前重型运输的电动车技术亦仍在发展阶段,故未必有符合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政府亦可从技术上较成熟的士和小巴入手,提高各项先导计划的诱因,吸引业界参与。去年《财政预算案》里,政府虽然已拨出8千万元推动电动公共小巴试验计划,惟公共小型巴士总商会主席凌志强预料,单是一个充电站已耗费约3百万元,而购入电动小巴的成本更是柴油型号的一倍,故政府出手之低未必可以吸引业界积极参与计划。此外,政府尽管于2011年拨款3亿元成立“绿色运输试验基金”,以助运输业试验绿色创新运输技术,惟截至2020年底基金共批出约$1.54亿拨款,成效平平,政府未来亦须检讨这是因配套不足,还是申请门槛过高所致,以便逐步修缮政策。

电气化运输作为世界潮流,港府亦要把握潜在的经济机遇。虽然当局在《路线图》提及要培养电动车技术及维修人员,惟此只是整个行业的一小部分。例如,科技大学的无人车科研团队曾在访问时表示,香港现时不但欠缺场地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申请落地手续繁复,而且部分交通条例落伍,难以测试和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反观由同一团队研发的无人车不单已在内地投产,更可在部分工业园区实地使用。因此,绿色城市不单是应对气候变化不二之选,在转型期间政府亦要善用本港的创科人才,并为行业法规拆墙松绑,方能打造出绿色经济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