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是怎样成为电动车之都?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北欧国家挪威日前公布,其电动车销量去年首次超越传统汽车,人均电动车占有率更是全球之最,有望现实2025年前禁绝销售所有汽油车的目标。挪威能赢得全球电动车之都的美誉,除了是其民众较关注环境议题,政府政策支援和配套亦功不可没。反观本港的相关政策既欠宏观目标,亦欠缺吸引市民转用电动力的经济诱因,值得向挪威借镜参考。

挪威作为全球产油大国,不但没有因其顺手拈来的政然资源,而无视环境保育的重要性,反而更有意在2025年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非电动车销售的国家,其目标更远比英国的2040年来得进取。据挪威道路交通信息委员会(OFV)统计,该国去年的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越汽油、柴油和混能车辆的总数,占新车销售量的54.3%。OFV行政总裁Øyvind Thorsen断言,挪威“绝对有望实现2025年的目标”。

配套和税务优惠推陈出新

领先的全球步伐,事前需要宏远的政策视野方能成事。早在2008年,首都奥斯陆在制定其二氧化碳减排计划时,当局已视推广电动车为政策主轴,加大力度兴建充电站,以鼓励国民陆续改用电动车,务求在2011年有400架电动车能在道路行走。如今挪威除了是全球人均电动车占有率最高的国家,其发展速度亦因而羸得2019年度“欧洲绿色首都大奖”的奖项,

撇除政策目标,过去挪威推动电动车普及化的配套措施和税务优惠亦是推陈出新。配套上,当局不但在2005年起已允许电动车司机使用公交专道,同时亦曾让电动车免费停泊市政停车场、设定私人停车场收费上限,以及减收或直接豁免公路和汽车渡轮过海收费。鼓励市民转用电动车的税务优惠也是各适其适,当中包括宽免增值税、进口税、车辆登记税、道路使用税等等,甚或连以公司名义购入电动车亦有税务减免。民众自然会在众多政策诱因下而转用电动车。

相比之下,港府近年虽有鼓励市民多用电动车,惟相关配套仍是严重滞后。申诉专员公署在2019年曾发表调查报告,批评政府未有清晰地向公众说明电动车政策,并且揭示相关的规划和安排有七大不足之处,包括公共充电设施远落后于电动车增幅、充电泊车位管理不善、低估充电设施的需求、未有制定明确的充电收费等等。这都反映出港府有急起直追的必要。

本港除了欠缺具体政策目标来推动电动车普及化,其税务优惠的诱因亦欠缺力度。例如2017年4月港府以“市场上已出现更多和更大众化的电动私家车型号”为由,取消电动私家车首次登记税全数豁免的政策,结果导致电动车价飙升之余,销量亦大减。即使政府翌年再推“一换一计划”以吸引车主以旧换新,但经济诱因还是远逊于豁免首次登记税。

港府诚然应该整体减少香港私家车辆的数目,但同时亦应推动绿色交通。车辆废气作为本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政府在推动电动车落后欧洲不少,有违大势所趋,值得研究和参考外国的经验及成效。进一步而言,电动车无疑是未来经济产业的一大动力,情况就如智能电话在十多年前兴起那样,中国也以电动汽车普及为政策目标。港府应及早找到香港的角色,把握机遇,不能再因不作为而落后于经济转型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