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回收中心革新吸客 政府推动才是根本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极低的环保回收率一直是环保议题的核心症结之一。有见于此,社区回收中心将于本年度从增加站点数量、改善中心形象、增加赏罚机制等层面入手,试图提升环保回收参与度。

环保回收毕竟不是景点,改善回收站的外观能够增加人流光顾的效力始终有限。增加回收中心的数量,或能更方便市民使用,但是由17间增至计划的22间,并不能大幅提升便利性。至于针对部分回收中心设立的数量过低,扣减服务费,超额完成则奖赏的赏罚机制,或能增加回收商的动力,但也只是将鼓励市民参与的责任转移到回收商身上,如若市民参与热情不高,回收商或也有心无力。相反,政府若通过补贴在各屋苑加设废品收集机,让市民利用八达通领取现金回赠,或更能增加回收便利度及诱因。

+7

应实施生产者责任制

然而无论是增加便利度,提高现金回赠,始终都是鼓励性的自愿措施,仍取决于市民和生产商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能。然而,在回收成本高的现实面前,只靠鼓励和自愿性措施容易动力不足,需时过长,难以应付香港堆填区将于未来十年陆续饱和的急迫性。政府主导,政策支援,并配合立法加强执行力才是促进环保的根本。比如韩国于1995年推行都巿固体废物收费,弃置量于四年间大幅减少四成,台北在2000至2001年推行废物按量收费计划后,人均废物弃置率达到最大减幅65%。

我们曾指出,政府应通过立法实施生产者责任制,推动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分担回收、循环再造和处理废品的责任。然而当局在这方面懈怠消极,比如其虽早于2005年提出饮品容器生产者责任制,然而15年过去,环保署仍是“正筹备实施”该计划。同时,生产者责任计划范围狭小,只包括塑胶、废电器电子产品等,以至于其他类别废品弃置率高企。以纺织物品为例,香港平均每日弃置量为343公吨。实际上不少大型时装品牌已有足够资源发展可持续时装及自行回收旧衣,但由于政府没有立法规定,使得回收参与度全依赖于企业自觉。

车上设有礼品兑换机,市民可透过回收系统赚取电子积分及兑换礼品。(环保署图片)

除了起草立法,政府在回收产业上经济支援、政策领导和宣传的不足,亦让各类垃圾的回收率难有根本性的改善。比如绿色力量的回收废纸包盒计划虽由政府回收基金资助,惟此基金始终非政府主动就特定回收工作所设,更被批评申请程序繁复、门槛过高等。2011年7月政府推出资助屋苑安装厨余处理设施的“屋苑厨余循环再造资助计划”,然而至今也仅36个屋苑参与,使香港厨余回收率仅约2%。

香港想要化解垃圾围城的堆填区饱满危机,提升废品的回收率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对此,增加市民参与回收的便利性、回报率等鼓励性措施,是治标的办法。政府意识到这方面的急迫性与责任,通过政策、立法等强硬措施推动回收产业的发展,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