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一周年 社会和解如何展开?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19年6月12日的金钟冲突是反修例风波的关键点,将香港由《逃犯条例》修订带入对警队执法尺度、甚至是否存在“警暴”等对立的漩涡中。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社会无一人是赢家:官员民望见新低,公众情绪问题比例攀升,商业环境受影响,数以千计市民面临法律控诉,年轻人赔上青春。在经历了这样的大动荡之后,社会现时的情绪没有去年那么激进,但肯定也是极为沉重的。如何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重建和平的未来,是香港人当下最逼切的问题。

去年6月12日的金钟冲突,展开了示威是否暴动、示威者是否暴徒的争议。虽然社会多数人也认同反修例的诉求,但也不能否认示威活动随后愈来愈激进,诉诸了违法的暴力手段。根据保安局资料,5月底被捕人数直逼9000,目前1,365人已被起诉,其中556人被控暴动罪。被捕人当中有3,286人报称是学生,占整体约41%,未成年被捕人比例上升至30%。基于这次社会骚乱的特殊情况,我们早前指出当局可以“签保守行为”或“警司警诫”,以及特首赦免或减轻刑罚的方式,根据被捕者不同的犯罪背景和参与程度,以不留案底的弹性安排处理案情轻微的年轻人。

【逃犯条例1周年】2019年6月12日,警方龙和道、夏悫道等多个地点向市民投掷催泪弹;现场经常传来市民咳嗽声,催泪弹气传至海富中心附近,有人更需要服用哮喘药。(资料图片)

警司警诫值得应用

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周六(6日)出席政党活动时亦表示,早前已向各警区下达信息,指若被捕者的情况许可,可考虑警司警诫等方式处理。实际上,根据6月初警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已有15名被捕青少年接受警司警诫后释放。

然而考虑到“警司警诫”主要针对未满18岁的被捕者,或可考虑到社会影响和事件特殊性,将年龄适度放宽。比如去年11月18日不少学生困于理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无论是市民还是学校校长,均对理大中的学生表示关心。可见学生被捕如何处理,与修补社会创伤不无关系,需慎重考虑采用“警司警诫”这样柔性劝导手法应在此次社会事件中覆盖的群体。

【6.12】6月12日,警方在夏悫道发射多枚催泪弹,特首办及解放军军营外浓烟密布。(曾梓洋摄)

社会要走出冲突阶段

时隔一年,有人或认为大型冲突的频率见少,且港版国安法或实施在即,社会将会回复和平。亦会有人趁著港版国安法的提出,趁热打铁积极干预。然而这却忽略了底层仍未愈合的撕裂。香港社会走到今天,示威主题牵涉愈来愈广,其背后正是不断积累的社会情绪和撕裂。因此仅靠严苛刑法遮掩一切压力并不现实,更可能激发更多矛盾。疏导社会积怨,更有智慧地检视反修例的相关案件,不只是“畀个机会后生仔”,而是给了香港社会一个和解的机会。

事实上,如何处理社会矛盾、修复撕裂了的关系,是多个社会也面对的棘手问题。有些地方主张“转型正义”的概念,通常由调查真相、促进和解等方式,从历史、司法、行政、赔偿等多面向促进和解。香港不少市民对独立调查格外坚持,其实也是相近的理念。无论如何,我们对于一年来的矛盾和冲突,都应该以更有高度、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反修例示威中的违法案件,不仅仅是司法案件,更是社会问题和情绪的积压表现。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司法检控就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不论是社会和解,或是化解深层次矛盾的结,政府和各界也必须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