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事件须落幕 民怨疏导宜从宽
警方包围理工大学至周三(11月27日)已11日,大部分示威者已和平撒离校园,警方应响应理大呼吁,尽快妥善解封校园,让事件真正和平落幕。过程中,社会贤达从中协调及献计,足见“和理非”在调停冲突上的影响力。政府及警方均应借此事汲取教训,以更圆滑的手腕处理民怨。
理大趋和 “和理非”功不可没
自本月中,示威者以堵路、破坏交通等方式,尝试促成社会“大三罢”。示威者后来聚集理大校园,并对附近的红隧抛掷砖块瘫痪交通,并与警方一度激烈冲突,警方其后亦决定设下包围网强硬执法,任何离开理大校园者将以暴动罪拘捕,顿时加剧对峙气氛,校园一度传出“死守”消息,教人担心事件随时须流血收场。
毋庸置疑,社会不应容忍激进的暴力行为,违法者绝对应受法律惩处。而且理大当时聚集了不少曾留守中大的激进示威者,警方欲借包围理大把最激进的“勇武派”一网成擒,不无道理。但社会普遍对学生抱有同情、体谅之心,不希望年青人在围捕下受伤,更何况留守示威者不少为前来示援“前线”,实非行动激进的“勇武派”,故留守者的安危也受关注,有市民更呼吁发起“营救”理大示威者行动,过以万计的市民前往理大校园附近声援。
幸而在此危急关头,不少社会贤达及时群策群力,如港大法律学者张达明、建制派元老曾钰成、前财政司政治助理罗永聪、立法会议员叶建源与及数十位中学校长等,在冲突翌日到场与警方斡旋,积极利用其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既商讨出让未成年者只作登记、毋须即时拘捕的安排,更亲自进入校内积极说服留守者离开。连日内亦继续有社会贤达、校长、老师及牧师等人相继进校游说示威者撤离,促成至今已有过千名留守者已和平离开,总算阻止事件流血收场。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众社会贤达虽持不同的政治立场,但仍能齐心以“和理非”的方法调停冲突,这对社会应以何许态度走出困局颇有启示。
围堵沦姿态 解封为上策
自社会贤达介入以后,已有大批示威者愿意接受安排撤出校异,按学者张达明估计,周日(24日)只有30多名示威者留守。然而警方为了这班“漏网之鱼”,连日来继续封锁多条道路,并让整所残破不堪的理大继续瘫痪下去,可见其社会成本不菲。更重要的是,即使警方大费周章,示威者仍选择死守,甚至因而出现情绪低落、惊恐、患病,甚至拒绝进食等状态,可见人道危机仍然未除,对和平解决事件的帮助有限。
警方连日来合共登记及拘捕过千名的理大示威者,理论上已拘捕大部分激进“勇武派”,并已起阻吓作用,令示威者不敢占领大学。对于仍然在理大被困的人士,警方理应可从宽处理,并借此为社会情势降温。正如理工大学周三也敦促警方尽快解封,让校方从速进行校园复原的工作。据消息指,警方认为要先确认校内无人留守,及先进场搜证及检走危险品。
针对无人留守的条件,据理大副校长卫炳江指,校方已与警方协调,现时留守者离开只须登记资料,警方不会即时拘捕,故如未来两日教职员搜索校园时会以此说服留守者离开。当然,现时留守者对警方欠缺信任,或许根本不信校警两方的协议,甚至会继续刻意躲避校方“扫楼”。不过,现时红隧已重新开通,如张达明所表示,留守者要“离开”校园难度大减。警方如其维持强硬的封锁姿态,倒不如让留守者自然撤离。
至于警方须进校搜证方面,预料会刺激部分人的神经。若然处理不当,或令渐逐降温的理大事件重新加燃。故此,警方必须慎重行事,校方的意见亦应获得优先考虑。至于校内危险品的处理,大可由消防处代劳。
区议会选举前后,社会出现一片得来不易的平静,不少市民均希望这种气氛能持续下去。而社会能否恢复秩序,走向复和,除了视乎示威者会否再次上街,也考验政府能否把握时机,尽快踏出改革及和解一步,为社会冲突降温。理大事件是社会的不幸,但如果能及时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一次契机,帮助社会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