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没有自由市场 只有市场失灵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周一(27日)举行的立法会经济发展事务委员会中,跨党派议员同时指出,近月国际油价急挫后,本港车用的燃油售价未见明显减幅。诚如竞争事务委员会主席胡红玉所言,本港车用油价走势已是市场失灵,而个中原因不单是竞委会欠奉法定权力,而是港府死守以不变应万变的管治心态累事。

竞委会主席胡红玉表示,向油公司获取相关资料出现困难,会影响研究工作及结论(资料图片)

在周一的会议上,跨党派议员将本港油价加快减慢的矛头直指向环境局,而竞委会主席更一改过往取态,罕有地批评政府放弃政策主动权,无视市场失灵的现况。根据立法会文件的显示,无铅汽油进口价虽然已从去年底4.41元,跌至本年初3元多,但零售价却不跌反升,当去年三月的进口价为3.98元时,零售牌价为16.89元;当本年一月进口价下跌时,零售牌价更升至近18元,可见上述众人的批评不无道理。

燃油市场的竞争不足

然而,本港油价贵绝全球且加快减慢,亦非今天才备受关注。竞委会在2017年发表的车用燃油市场研究中,虽然没有断言本港燃油市场是“合谋定价”的垄断行为,但亦指出该行业独特的结构和行为特征有碍竞争——行业结构是指市场高度集中在数个燃油零售商、进入市场及扩充业务的门槛高、成本结构类似,以及仅有单一汽油产品供应;而行为特征则是不重视牌价展示、极着重折扣优惠,以及价格很少随时间或地区改变。

或许是官到无求胆自大,竞委会当年发表报告时,胡红玉曾认为此举能向政府施压,间接迫使油企公开资讯。三年过后,即将卸任的她却将责任置于政府,认为政府掌握的资料更多,故市场失灵须由政府调整。

即使零售油价加快减慢的现象,每当国际油市大起大跌皆会引起讨论,但港府却以机械式的答复为懒政开脱。“在自由市场经济运作下,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燃油业或为他们厘定价格水平。政府的工作,是要致力确保燃油供应可靠、维持市场开放和消除进入市场的障碍,并同时提高燃油产品价格的透明度,让消费者能作出选择,以促进竞争。”然而除了“尽可能不干预”和“确保燃油供应可靠”的目标已达成,相信港府失职之处也不言自明。

竞委会五大建议

其实竞委会早在2017年已提出五大建议,望能增加市场的竞争度,包括重新引入95辛烷值汽油,以提供更廉宜的产品选择;推出更多油站用地,以降低进入市场及扩充业务的门槛;检讨油站用地的招标制度;清楚展示牌价及门市折扣;以及探讨不同的“结构性”改革方案,如提供收费合理的码头仓库设施,让新经营者进口燃油,但最终却在“自由市场”的原教旨主义下不了了之。

纵然本港的零售油价走向明显有违供求定律,但这是“平行定价”还是“合谋定价”的结果,当前仍尚存争议。由于燃油零售商所定的零售牌价经常相同,且变动步伐一致,通常当一家油企公司调整其零售价时,其他公司便会在短期内调整看齐。但这种“平行定价”的市场行为不一定构成合谋定价。反而,若要举证反竞争行为,当局需要证明竞争对手之间有订立协议,或从事经协调做法的实证。因此,不论是竞委会早年的报告还是周一的会议中,如何取得油公司“敏感资料”的搜证权力,才是核心争议所在。

撇除上述五项政策建议,亦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可仿效规管电力市场的做法,引入利润管制,但从两电电费和港铁票价调整机制可见,如何避免“可加可减”机制变成“有加无减”,终归还须端视细节如何敲定。更重要的是,零售油价加快减慢的现象,是由于油公司以敏感资料为由,拒绝向竞委员提供“敏感资料”,才会令“平行定价”和“合谋定价”的争议不止,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既然政府设立竞委会是“旨在禁止妨碍、限制或扭曲在香港的竞争的行为”,那又为何要其在权力不足下赤膊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