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战】OPEC 减产协议只是“期票”性质
石油输出国组织与盟国(OPEC+)上周四(9日)经过九小时“马拉松式”视像会议后,终于就稳定国际油价,达成减产协议。OPEC+的龙头——沙特和俄罗斯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公共财政压力渐增,实在难以长期维持以本伤人的割价战,但会议上墨西哥代表提早中途离场的小插曲,不但反映出参与国家各有盘算,而油组的影响力更是大不如前。
据OPEC的新闻公布,减产协产将分成三个阶段。组织将由5月1日起每日减产970万桶石油,相当于全球供应量一成,为期两个月;由七月一日至本年底,将会每日减产770万桶;而第三阶段则从2021年开始,每日减产580桶石油,直至2022年4月为止。尽管是次减产的幅度少于市场预期,但总算成功中止沙特和俄国上月开打的油价战。
墨西哥不满减产幅度
不过,各产油国另有盘算的矛盾,可见于墨西哥代表中途离场的一事。在油组举行视像会议期间,墨西哥代表因不满被要求的减产幅度较预期高,曾中途离场抗议,总统洛佩斯(López Obrador)及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协商后,才一改姿态接受减产要求。按洛佩斯所指,由于华府同意每日减产25万桶石油,不但抵消了OPEC+部分减产要求,同使墨西哥可维持原先每日减产10万桶的目标,最终才能换来洛佩斯首肯。
协议消息传出后,国际油价却见先升后回,反映市场对OPEC+的影响力和执行力皆未敢乐观。在外部因素上,虽然油组当下仍是垄断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者,但其市占率已由1970年代超过五成的高峰,慢慢回落至2018年的42%。与此同时,由于加拿大、中国、挪威等20大产油国中,亦有不少国家没有加入油组成员,使减产协议的广度有限。反而,对于巴西、哈萨克等公共财政支出依赖卖油收益的国家而言,OPEC+的减产协议某程度上亦是暗地里增产和抢占市场的契机。
OPEC机制有限
再者,OPEC的内部制度同为执行减产带来不少挑战。首先,油组创立至今并未发展出一套有效制度,强制执行产油协议,亦无相关惩处机制,规范参与国的行为,使得减产之言只是君子承诺,未必能够阻止成员国私自增产,以填补财政收益的诱因。其次,纵然油组表面上共有13个成员国,但由于沙特无论在产能和成本上皆占尽优势,使至增产和减产协议的决定权,实际是落在利雅德手中,而非OPEC其他成员能合力影响沙特的决定。问题是,由于油组内仅有五个成员国处于中东,其余则处于非洲和南美洲,但各地经济周期的差异,也使各国难以长期维持统一的产油政策。
最后,沙特与俄国亦敌亦友的关系,亦为减产协议的成效添上未知之数。虽然OPEC在俄罗斯的配合下,两者相加的市占率或使减产协议的成效大增,但由于沙、俄在国际事务上非从属关系,而是仅按个别议题合作或较劲的互动,故是次两国同步减产的决定,充其量只是短期合作的代表,即是两国在疫情下急须解决公共财政压力之果。可是,由于两国的中东利益并非全然一致,如俄罗斯须靠伊朗作为中间人,来维持叙利亚的政局稳定,而沙特则视伊朗为头号大敌,并设法削弱其势力。一旦中东政局出现谲变,在财政压力容许下,其关系亦会由合作转为竞争,反向削弱两国在油组建立的互信,故是次减产协议只能视为一张未兑现的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