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长薛永恒能否令香港Steve Jobs诞生?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周三(4月22日)改组问责团队,新官上任的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没有如杨伟雄般自言“见过Steve Jobs(乔布斯)”,但表示未来会透过三道桥梁推进创科发展,其中包括创科人才。人才确是创新科技发展的核心,香港若能有自己的乔布斯或朱克伯格,固然能带动创科发展,但现实中人才却是香港创科发展的瓶颈。
香港中学阶段的科学和数学教育,在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中一直名列前茅,高等教育更是优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多年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50,三间大学在计算机科学系上亦能排进世界前20。
优秀的教育仍难吸引人才,转化成创科成果,与该类学科的前景有关。大部份的学生要顾及往后的生计,但香港创科产业不兴,工作前景无保障,就业规模小,使得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往往另谋它路。根据团结香港基金的统计,2013年修读科学和工程学及科技的研究生有1,224人,但同年从事非学术研究工作的只有133人,再加上本科学生的人数,就会发现很多STEM学科毕业生并没有从事老本行。
生活条件不容易
不仅如此,政府于去年立法会议题中亦提到各地积极招揽科技人才竞争激烈。比如,内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又称“千人计划”)中,向战略科学家及科研人才提供事业和生活优惠,为创科人才提供丰厚的生活津贴,受聘人也可主持国家级科研计划。专才不但可获得100万人民币的免税初创资金,其与家人更可享税务宽减、 医疗保健、补助金等,而伴侣和孩子的就职及入学亦得到保障。
香港主要放宽科技人才入境工作的限制,并无其他额外的优惠。相对于内地“创新人才长期项目”,香港本就面临生活成本高昂、国际学校名额不足、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等问题,而原本想要发展创新科技中心的科学园周边充斥着地产项目,改善相关从业人员居住条件的只有500个100呎的创科斗室,不仅僧多粥少,居住质量更不能与内地相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的大学学术水平很高,但世界经济论坛2016至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指出香港在“创新能力”排名较低,只是第29名,而在“科技人员和工程师供应”只排行第43名。
政府要提供推动力
政府在去年10月《吸纳创科人才》的立法会讨论中也提到创新及科技产业的人力需求预计年均增长达4.3%,因此香港若不积极改进,更有可能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令创科产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政府应考虑以何种方式帮助创科企业开设更多职位,以让更多的相关学科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要考虑哪一种津补能够提升从业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能否效仿内地“创新人才长期项目”,设置香港的专项惠才计划,在事业发展、生活补贴等多方面予以支援和补助,以在周边激烈人才争夺中,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专才。
既然新任局长薛永恒已率先提出人才问题,就应拿出魄力进行改革与完善。政府扶持创科行业,与香港过往强调的“小政府”原则看似有所违背,但政府必须意识到,创科产业一开始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不能只遵从市场的惯性选择。而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不仅适用于创科人才的培养,更应用在创科投资、整体的蓝图制定上。香港创科发展如今问题重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如何改变人才培养始终流于为他人裁嫁衣的模式,如何让香港的创科教育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这是新任局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