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不能避免 选址大屿还需斟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扰攘多时的土地大辩论终于有初步定案。发展局本周三(20日)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公众咨询报告作回应,决定全盘接纳小组建议优先发展八个选项,最触目者,为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的其中32公顷土地。与此同时,政府亦计划先按小组建议,就明日大屿填海1,000公顷的项目研究今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除了在交椅洲兴建人工岛,以提供约15万至26万个房屋单位外,政府亦计划将之发展成继中环及九龙东后,第三个核心商业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预料可提供约20万个就业机会。然而,《香港01》已曾多番提出对此未来核心商业区的忧虑,未能解决现时香港中心极化及居职分离的问题。

根据《香港2030+》报告,非都会区与都会区的居住人口比率分别为41.2%和58.8%,但两区的职位分布比率,却是23%和76.2%。居所及职位地点的分布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市民每天长途跋涉地上班,不仅令交通挤塞、延长市民上班时间、减少与家人团聚、生产力下降等,也加重市民的财政负担。然而,东大屿的发展计划,明显仍围绕着以中环为核心商业区的旧规划模式。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回应土供组报告,先启动交椅洲1,000公顷人工岛的“明日大屿”研究,余下700公顷位于喜灵洲附近的填海计划暂不处理。

虽然政府有计划兴建连接交椅洲人工岛至香港岛的铁路及公路运输走廊,以及一条连接人工岛与大屿山的公路,以把东大屿的新核心商业区更紧密连系传统核心商业区。然而,对于居住在新界,超过一半的香港人口来说,地处西南边陲的的东大屿未有缩减其上班时间,反而很有可能加剧交通挤塞的问题。

加上民间土地资源专家组成员任宪邦在早前的访问指出,1,000公顷的东大屿都会最多住70万人,即每平方公里70,000人,比每平方公里的48,230人,人烟稠密的油尖旺区,以及全港人口密度最高,观塘区的59,400人还要高。要知道观塘区发展成第二个核心商业区以来,交通挤塞问题多年来为人诟病。而除了人工岛内70万居民外,还有从各区而来上班的的市民,对其交通承载能力必定构成重大挑战。

早前《香港01》曾建议,香港政府其实可考虑于新界北如屯门、北区两地兴建全新核心商业区,将市中心的核心功能分散至狮子山以北,以舒缓香港中心极化及居职分离的问题,以达至均衡发展。尤其以屯门坐拥珠江口的地理优势,西迎港珠澳大桥,北临深圳湾大桥,比交椅洲更能打通大湾区港深珠澳四地的交通网络,极具发展潜力。在屯门兴建核心商业区的话,亦将对新界西及新界北居民长期居职分离的问题大有帮助,更可为因处于边陲而支援不足的“悲情城市”天水围居民带来新的经济机会。

除了东大屿人工岛内70万居民外,还有从各区而来上班的的市民,对其所需的交通承载能力必定构成重大挑战。(资料图片)

此外,北区地域广阔,易于发展,毋须如明日大屿般斥巨额公帑,花十多年时间填海。而且北区又毗邻深圳,能为两地发展产生协同效应。日前政府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巨细无遗列出的大湾区的未来规划愿景,其中便以建立一个国际创科中心为重点之一,包括在落马洲河套成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方科创园区等,以及建立有利于创科的国际营商环境。由此可见,港深于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将会更加紧密,在北区建立一个核心商业区,必定有利港深两地人才的流动和合作。

香港政府是时候要摒弃殖民地政府遗留下来,将发展重心倚重于维港两岸殖民地管治核心,重南轻北的规划思维。其1990年代开始草拟的东大屿发展计划,亦显然未跟得上现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形势。将香港的商业重心北移,有利人流物流更方便的往返大湾区,也可舒缓新界居民的交通压力。

在香港现时住屋问题严峻的时刻,填海造地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要之恶。然而,明日大屿计划尚未解决香港长期的中心极化及居职分离问题,以及带来人口过度密集及交通承受能力的忧虑。政府在耗资千亿的东大屿都会计划提请立法会前,务必要有更详细及有说服力的论据,方能释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