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上)——随时逼过油尖旺

撰文: 黄云娜 张雅欣
出版:更新:

土地大辩论进入尾声,被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列作中长期填海选项的“东大屿都会”,近日经团结香港基金“强化”及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力销”下,成为社会讨论焦点。然而,除却造价过高、工程耗时、安全隐忧等争议之外,大家似乎遗忘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核心——这个由于临近中环这个传统中心商业区而被《香港2030+》规划为未来新中心的东大屿都会,能有效疏解城市功能、解决“职住失衡”、实现多元产业等问题,乃至能令香港不再被金融及地产业掏空吗?

董建华牵头的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强化东大屿”,引起不少争议。(张浩维摄)

前特首梁振英早于2014年《施政报告》提出,研究打造“东大屿都会”为另一个全新的中心商业区(CBD),以容纳新增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至2016年底政府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咨询,拟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填海1,000公顷,发展“东大屿都会”人工岛,预计可容纳40至70万人口,并提供20万个职位,主打金融科技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与中环及九龙东两个CBD,组成主宰香港未来发展动脉的“都会商业核心圈”。

《香港2030+》咨询结果尚未发布,“东大屿都会”就被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纳入18个土地选项之一的中长期填海方案。社会对填海争议不绝之际,由前特首董建华牵头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上月中发表《跳出框框,想像未来:“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建议倍增填海规模至2,200公顷,容纳70至110万人居住,而工程最快于11年后落成,即2029年就有首批居民入伙。

身兼基金副主席的陈智思,月初出席港台节目《给香港的信》时,就卖力推销该方案。他先后贬斥发展郊野公园边陲、棕地及粉岭高球场等选项,又认为填海没有收地争拗,也不用担心规划限制,政府可藉控制单位面积和地价,为港人提供大量可负担单位。“强化东大屿”及陈智思言论,持续引起社会争议,被指有夸大方案成本效益之嫌,当中主要围绕工程造价惊人、建造年期太短、人口密度过高、安全隐忧等四大争议:

争议一:工程造价可高达8,000亿港元,与收回新界私人农地成本相若?

“人人都说‘填海’、‘填海’,其实这不是‘填海工程’,而是‘在海上兴建庞大城市的工程’。我读工程出身,乍看之下觉得,‘哗,这么多桥和隧道!’”民间土地资源专家组成员任宪邦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他质疑陈智思及团结香港基金谈及有关工程时,“只提‘填海’是误导,整个项目的费用是A+B+C+D,而你只说A,却不说B、C、D。”任宪邦解释,除了填海成本,计划兴建的多条交通干道,亦耗资高昂,故不可不提。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报告,“强化东大屿”依靠三条铁路和三条公路接驳屯门、美孚和坚尼地城。任宪邦形容,工程非常复杂,涉及20公里公路和37公里铁路,当中“两条穿山、五条过海”—(1)往屯门铁路及往北大屿高速公路,须穿过大屿山山峡;(2)往屯门铁路、连接11号干线道路、往美孚铁路,以及往坚尼地城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都须穿过海底。

然而,逾80页的报告中,却没有提及整个工程造价,当中仅引援奥雅纳工程公司按2018年1月的价格估算,指填海成本约为每平方呎1,360港元,与收回新界私人农地相若。若以填海面积2,200公顷计算,即填海成本为3,220亿元,尚未计及基建及建筑工程。《众新闻》就曾报道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表示,难以估算整体工程成本,仅谓“可能要7,000、8,000亿港元。”

郑李锦芬估算,整个“强化东大屿”工程或要耗资8000亿元。(张浩维摄)

任宪邦则根据近年本港大型基建费用,再按通胀调整,估算工程所涉交通基建造价,起码超过4,000亿港元。同时,他以过往三大填海工程(第三跑道人工岛、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港珠澳人工岛)推算,2,200公顷的填海地索价2,580亿港元,这虽比基金会报告少逾640亿港元,但已属保守估算,未有考虑未来水位上升及海沙价格上涨等问题。

争议二:11年可完成填海、基建,最快2029年入伙?

陈智思上月接受传媒访问时,曾言据他认知,当今填海技术“好快趣”,可于十年内竣工;基金会报告亦显示,首阶段工程有望于11年后完成,即2029年就有首批居民入伙,而次阶段则可于2032年落成。不过,任宪邦直斥有关说法荒谬:“无可能的!填海的面积(比东大屿都会)大这么多,怎么可能填海的时间反而更短?”

翻查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于2017年11月讨论文件《维港以外填海》,预计面积约1,000公顷的东大屿都会人工岛,最快可于2030年后提供土地;小组主席黄远辉亦曾公开表示,填海造地需要25至30年。相关说法与陈智思及基金会所言,皆有极大出入。

任宪邦强调,“不能只说‘填海’,一定要讲‘基建’,因为城市是住人的,不是一块空地,需要交通及各项基建配套设施。如果只说‘填海’,就会跌入它(团结香港基金)陷阱。”他认为,“东大屿都会”的落成起码需时30年,质疑基金会报告“玩文字游戏”:“是不是填一块小地、建一间小屋,就当成有人入伙?”

争议三:人口密度与油尖旺区相若,还算宜居城市?

报告提出,在2,200公顷填海土地中,拨出近三成作住宅用途,另有逾四成作基建、交通配套及社区设施,以减低人口密度,提高生活质素,扬言“道路将会较为畅通,空气质素亦能改善,各种污染情况亦会得到纾缓。”

然而,任宪邦直指不可能:“1,000公顷的‘东大屿都会’最多住70万人,即每平方公里70,000人;2,200公顷的‘强化东大屿’可住110万人,你除一除,每平方公里有50,000人。这两个(反映人口密度的)数字都很高!”

陈智思力销“强化东大屿”,并贬斥其他方案。(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根据香港政府一站通资讯,香港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30人,而《香港2030+》则进一步显示,在已发展的区域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330人,比同样地少人多的新加坡高出一倍。

从政府统计处数据可见,观塘、油尖旺及黄大仙等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列全港首三位,分别高达59,400、48,230及45,670人;任宪邦质疑,“(东大屿)比油尖旺还要挤迫,怎么可能住得舒服?这反映他们的规划,就是没有规划……(届时)实逼到飞起!”

争议四:沉降是填海的噩梦?今日关西机场,明天东大屿都会?

另外,有论者担心,不论哪个东大屿方案,均存在安全隐忧。

“香港建人工岛,某智库话十年多些就可以建成房屋住人,你信?你信顶得住风、雨、风暴潮、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更强的台风?”前天文台台长林超英上周四(9月6日)在Facebook转载一篇讲述近日被台风吹袭而水浸的日本大阪人工岛关西机场,多年来无法阻止其继续沉降的文章时指出“沉降是填海的噩梦,为了赶交货,没等稳定就兴建跑道或房屋,后果就是眼前的局面”。他翌日接受电台访问时,更直言:“发展东大屿都会完全是赌博!”

强风下,关西机场附近有燃料船撞上唯一一条连接机场的道路桥,令机场顿成孤岛,大批旅客滞留。任宪邦也担心,本港一旦出现极端天气,政府可以如何疏散东大屿人工岛上70万名居民?此外,“强化东大屿”计划建议,将部分土地拨予科技行业,但任宪邦质疑,“怎么可能把Data Centre(数据中心)放在如此危险的海中心?”他又指出,填海将中央海域的面积减少近四成,余下面积的水流会变得湍急,而香港夏季亦时有台风,均威胁航海安全。

上述质疑争拗已久,却都没有触及应否发展东大屿作为中心商业区的关键考量—这个由于临近中环这个传统中心商业区而被《香港2030+》规划为未来新中心的东大屿都会,能有效疏解城市功能、处理“职住失衡”、实现多元产业等问题,乃至能令香港不再被金融及地产业掏空吗......

【土地大辩论】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下)——新界北应设副都心

上文节录自第12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0日)《东大屿能膺新中环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