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水塘工程苦等十年 让路大基建 开支升3倍 倒水又倒钱落海
珍惜水资源,除了节约用水,善用现有水资源也重要。世界不少城市都有水库、水塘互通管道,既可避免水塘满溢白白倾倒大海,又可输送淡水到邻近出现淡水不足的水塘。香港在十多年前也计划串连九龙的水塘群,但相信因为高铁、沙中线等大型工程开展,发展局及渠务署拖到最近才决定向财委会申请拨款开展工程,导致造价飙升。顾此失彼的结果,反映了前届政府安排工程进度有误,浪费食水。
水塘间转运雨水 可避免水塘满溢
发展局今天(6月20日)回复立法会议员胡志伟的书面质询,内容围绕供水安排及水资源管理。万一遇干旱天气,政府会考虑限制非必要用水,为用水量最多的部门订立用水效益守则,又为政府设施和学校安装节流器,减少用水。
政府着力鼓励辖下部门和市民节约用水和制定应急用水方案,值得肯定。然而,如能加强收集淡水的效率,定能大大提高供水稳定,预防水旱。香港2016年的食水使用量为9.87亿立方米,为近年新高。2015至2017年平均水塘溢流量约为2,670万立方米,足够港人十天的水用量。
一般人会认为,增建、扩建水塘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此举毕竟要衡量成本、土地和水塘规模。水务署曾粗略估算,扩建水塘或水塘联网等方式的单位成本将超过每立方米20元,远高于购买东江水的成本。因此,政府考虑了其他方法,在水塘间转运雨水是其中之一,避免水塘满溢,淡水流出大海和引致附近地方水浸。
基建工程“挤塞” 连接水塘工程一拖再拖
早于2004年,水务署和渠务署已计划兴建一条雨水排放隧道,以便把九龙水塘群的溢流引到隧道另一端的下城门水塘。这个水塘群包括九龙水塘、石梨贝水塘、九龙接收水塘及九龙副水塘。完成后,每年可额外提供约340万立方米食水。
本来一个好建议,却拖拉了十多年。审计署报告指出,在2009年八月,因为基建工程“挤塞”,政府延后工程五年,到2015年才动工,以减省该工程项目开支。然而,到2015年,动工消息仍未见踪影,相信是因为高铁、沙中线、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落后进度。审计署同年要求政府加快推行计划。再等待三年后,渠务署到今年四月才提交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讨论,准备提交财委会审批。预计明年首季动工,2022年底完工,前后历经18年。
上两届政府当时没有妥善安排工程次序和人手,专注大型基建却拖延了地区重点工程,除了连接水塘管道外,还有如中九龙干线等道路工程。此外,延期导致造价攀升。连接工程由2009年估算的3.5亿元,到现时的12.22亿元,是当初的3.5倍。再者,去年七月连场大雨,包括九龙副水塘的七个水塘存水量达到百分之百,只好排水。相对之下,下城门水塘的存量只有29.5%。如果一早完成连接工程,部份存量就可以传给下城门水塘,不用排走。
工程兴建应有序 不应牺牲地区项目
熬过五月的酷热,香港六月的雨水增多,到今天为止,雨量为历年六月平均的八成,水塘存水量占总容量的比率也回升。即使如此,有效收集和使用食水的目标不容松懈。转运雨水工程仍是值得开展,政府需要依时完工,早日减少雨水满溢的机会。同时,政府应该吸取这十年大型工程同时进行的教训。工程密集令业界人手吃紧、推高工程开支,固然要避免。政府也要平衡大型及地区基建工程的比重,不能任由规模较小但关乎市民生计的工程无休止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