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观点】水价又加 天怒人怨 官员为港人争取过甚么?
纵然港人多番要求修改东江水计价方式,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政府刚公布未来三年付费协议沿用的“统包总额”方式,水价加幅近7%。供水协议最快要到 2020 年才能再作修订,该方案将提交立法会讨论。现行香港的购水价格比同用东江水的广东省城市高一大截,另外,由于使用“统包总额”方式购水,经常导致浪费。内地发展急速,对水资源需求甚殷,香港长期依赖东江水对其他城市也不公平。香港主事官员显然没有为港人争取最大权益,立法会议员和市民必须督促政府交代,为何屡次受制于粤方。
同一水源 港粤水价天壤之别
政府在11月21日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2018至2020年的新东江水供水协议维持“统包总额”方式,水价总计约144亿元,较现时合约增加7%。 这份供水合约是不平等条约。首先,港人要缴付不合理的水价。在2012至2016年,香港购入水价为约每立方米5元,东莞和深圳的水价不足1元,相差约6倍。港府只解释东江水的价格调整参照营运成本、人民币兑港币汇率,以及粤港两地有关物价指数的变化,但没有解释香港购水价抛离其他城市的原因。再者,香港早于1989年和1998年分别额外预缴15.8亿元及免息贷款23.6亿元,以协助广东省进行东深供水系统的扩建工程。近年政府曾经指出“广东省当局负责运作、维修及保养内地的东江水输水管道”,依此推论,香港不用额外支付内地水道的成本,更难解释地方差异。
统包总额推高水价 且易浪费
思汇政策研究所主席欧阳杞浚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即港方水价包含优先购买权,保证优先获得食水供应。然而,这个优先权,对粤港双方人民皆不公平,也浪费食水。 此优先购买权,体现在“统包总额”方式,即预定供港水量上限及总水价。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无论水额是否尽用,香港仍须付出协定金额。那边厢, 东莞、深圳购水是“按量付款”。 东江水目前占本港食水供应约七至八成,是重要来源。统包总额确保港方有足够供水量,有其好处。然而,观乎过往十年经验,除了2011年外,东江水年均实际供水量比预定的8.2亿立方米低于一成。另有统计显示,近十年被浪费的东江水,达11亿立方米,超过一年供水量。两者合计,港人就白付数以十亿元的公帑。此外,因为水量过盛,港府也没有节省用水、提高水资源效益的动力。
两地人民皆受损 唯有供水企业得益
再者,粤港地理位置相近,如果出现旱情,两地同受影响。港方届时也不应占去减少的东江水量。在2009年,因为内地旱灾,港府提出减少供水,却因为协议规限预留配额给港方,好意“不得要领”,水资源未得善用。 可以想像,如果东江集水能力下降,耗水量随著城市发展增加,或者再出现旱情,但协议依旧的话,水源竞争势必挑起两地民间磨擦,得益者只是负责供水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智库“香港愿景”去年的报告估算,该企业对港供水的实际毛利率,至少达六成,远较其他地区高,是赚钱支柱,因此有相当诱因维持现时供水协议。
港府谈判屡屡陷弱势 皆因缺谈判筹码 过往,港府官员在跟粤方商讨供水安排,往往处于下风。例如在1996年提出冻结供水量被拒,2002、2003年,港府极力要求粤方调低水价失败。2006年的“统包总额”稍为控制浪费总量但无力控制水价。近年港人抱怨水价太贵、水质转差、水塘满溢,并非一时三刻的事。事实上,政府也罗列多项问题,例如对香港供水稳定性的影响、粤方在规划每年用电量的运作安排、厘定固定金额及用以计算浮动金额的单位价格等。
港府问责官员及高级公务员早知问题复杂,好应该尽早与粤方磋商,并争取更佳协议。怎料,政府在本年初才商讨,更因接近年底,时间不够而延续旧协议。这表示港府轻视食水问题,疏于准备。 归根究柢,是港府官员缺乏谈判筹码和手腕,例如坚实的增加水源方案,减少依赖东江水,增强实力。尤有甚者,港府自我设限,估计“按量付费”的最终支付款额会较“统包总额”方式为高。粤方见状更难跟港方妥协。
必须反思势弱因由 港粤谈判展实力 是故,港府必须反思谈判失败的原因,向立法会及公众交代。港府称双方会就2020 年后供水协议的付费方式进一步讨论。依据眼前形势,最有力达致调整供水安排,降低水价的条件,莫过于减少东江水占水供应比重,加强生产“再生水”,减少水管渗漏,加入水质要求为定价条件,以及监督兴建海水化淡厂进度,务求在2020至2021年度启用。政府也应研究如何储存蓄洪池的雨水,免得白流大海。
新加坡政府早于2000年初期,已经降低输入食水的比例至约一半,并继续致力减少。该国期望在2030年,再生水和海水化淡可以应付最多85%的需求。香港也有能力供水自主。水是香港的命脉,我们需要充足水量,同时要确保多元化水源,善用公帑。现时七至八成的水需求来自东江水,供水容易受粤方左右,增加经济和安全风险,同时为广东城市带来供水压力。政府应把握机会,展现新风,洗脱因循惯习,用行动明志,为港人争取合理而顾及粤方人民的购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