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观点】陈茂波还富于富 何以追求公平公义
当派钱不是本年度财政预算案的选项,港人期望政府有什么方法利民纾困,分享香港过往一年的经济成果。怎料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沿袭过往做法,宽免差饷、薪俸税和利得税,至于额外派发综援和主要民生津贴,只是加码而已。纵使政府增加医疗、创科、教育等开支,预算案无阻香港扩大贫富差距,资源偏袒少数富裕阶层。简单来说,预算案不符公义。
“共享成果”虚有其名 实为偏袒富裕阶层
不少市民期望派钱,政府在预算案发表前已经放风拒绝,主力针对组群需要。“01观点”也指出,单纯派钱无助解决积习已久的社会问题,也无法将资源集中,发挥最大效用。政府贪图一时掌声,完全忽视社会长远需要。 政府不派钱,不等于做法正确,相反,政府所谓的“共享成果”,只是加剧贫富差距,积累社会矛盾。在“一次性”措施上,预算案新意欠奉。一如以往几年,宽减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利得税、差饷,并向领取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伤残津贴额外发放两个月金额,而交通津贴和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有相若安排。关爱基金或会为俗称“N无住户”推行短期纾困措施。有别于以往,上述宽减和津贴措施比以往多,政府建议一次过发放二千元津贴给有需要的学生,又为来年文凭试考生代缴考试费,不少基层学生受惠。
免税免差饷逾 400 亿元 为福利津贴至少 4 倍
此等建议,看起来“雨露均沾”,“人人有份”,符合陈茂波所言的“共享成果”。然而,只要计算一下不同阶层受惠程度,就知道政府偏袒中上阶层,金额远比大众多。正如预算案指出,多发津贴和学习减免额外开支涉及不足100亿元,但退回薪俸税和利得税已涉及255亿元,宽免差饷又少收178亿元,合共逾400亿元,比中下阶层慷慨数倍。 当然,受惠于退税、免差饷的人,当中也有事业刚起步的青年,或者只有自住物业的长者,多出的收入能够减轻消费压力。然而,只要稍稍参阅数据,不难发现富裕阶层的得益才是最多,效用却不成正比,共享成果名过其实。 根据预算案补编,最低入息群组的平均宽减税款预料只有约590元,是最高入息群组的平均宽减税款的五十分之一。再参考过往资料,在2015-16年课税年度,共有185万名薪俸税纳税人,当中过百万人平均税额不过3,600元,税款只占总数约3%,退税的得益有限。那边厢,有2.1万名年入息超过300万元的纳税人,缴了该年税款的34.5%。同样是退税,富裕人士取足宽免上限,但3万元的退税额,相对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是小菜一碟,不痕不痒。相反,中下阶层需要更多生活支援,但退税额少,纾困效果也低。 再以差饷为例,根据本年预算案补编,小型住宅单位全年平均获宽免约6,100元,大型住宅单位则达9,600元。在2016/17年度,首十位差饷缴纳人的宽免额共1.24亿元,物业数目达3.99万个。这些物业大户,估计不少是地产发展商,1亿元的宽免犹如微尘,袋进口袋也不会感谢政府,如此宽免差饷方法失去再分配的意义。
社会保障裹足不前 皆因政府欠缺承担
事实上,政府历年的“一次性纾困措施”,分配对象主要为纳税人及业主,在2007至2017年间,政府一共派出3,200亿元,纳税人占64%,针对基层的款项只占16%。本年预算案非但没有扭转错置的政策,更扩阔阶层差异,遑论扶持基层和弱势社群。 当然,政府会辩解,政府投放大量资源在公共服务,例如普及教育、公营医疗、社会福利、公营房屋及安老设施等,外界不应只针对纾困和共享成果措施。 然而,要是检视更多范畴的资源分配,政府只会自曝其短。单以住屋为例,政府显然让利于地产发展商。政府订下公私营房屋六四比的建屋目标,但现时公营房屋建屋量不仅落后于六成的指标,未来五年的建屋量继续比私楼少。市民被迫居住私楼,挨高楼价高租金之苦,累积民怨。 再者,香港把资源投放在教育、医疗、基建,以至近年的创科,却不肯承担社会福利,即使一两个月的额外福利金派发已经恒常化,每年必备,政府仍不肯归入经常开支,直接提升福利金额,恐怕长远增加财政负担,又削弱工作动机。
无可否认,由上届政府至今,社会福利的开支的确增加,但本质只是修补现时福利金制度,未有如全民退休保障的制度变革,又没有向富人增加利得税、开征奢侈品税,资产增值税等,增加财政来源和拉近贫富差距,安老支援主要靠税收和家庭照顾,远未能分担人口老化的风险。而且,政府在实行最低工资后,就没有进一步改善劳工保障,基层仍未透过工作稳定生活,日后将更依靠政府福利,到时政府的担子一样沉重,要补救就更难。 预算案不符公义 遑论日常运作
本届财政预算案着墨于创科、金融和医疗。尽管政府在这几方面有新猷,但对社会保障则一贯克制,只是作最起码的承担,福利政策保持短期、弹性。究其原因,政府坚信福利不是投资,不能为社会带来回报,因此力拒“积极创新、勇于作为”。这种狭隘的施政理念,实有害于社会。社会保障不只是保障市民的生存权,更能巩固集体认同,修补代际矛盾,消灭贫富悬殊,预防社会风险,提倡公平正义概念。不过,从所谓的成果共享,到其他范畴,财富和资源分配也偏袒中上阶层,中下阶层的得益只可说是聊胜于无。假若连财政预算案也未能体现精准扶贫,分配正义,我们还能期望政府在日常运作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