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㓥房.倡议(一)】谁偷走了㓥房小孩的梦想?
根据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最新报告,2017年居于不适切居所的人数较往年上升9%,全港逾11.5万人受问题困扰。居住权属人权,在社会结构性贫穷问题及政府房屋政策成效不彰的双重夹击下,基层市民被迫蜗居㓥房,埋下生理及心理隐患。
㓥房住户的心声是什么?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迫切的需求又是什么?㓥房专题,将从㓥房住户的生活日常、政府措施的效用,以及保障居住权益的“最低居住标准”入手,探讨社会应如何为市民的住屋权编织一张安全网。
本文为专题第一篇,从㓥房家庭的故事讲起。
【㓥房.倡议】专题
一. 谁偷走了㓥房小孩的梦想?
除夕前两天的下午,刘太和两个儿子一如往常留在家中,大儿子昊明(化名)拿着妈妈的手机玩游戏,小儿子峻辰(化名)缠着妈妈,电视机的声音回荡在100呎的屋内,无人说话都不显得冷清。或许因为屋内逼狭,视线触及之处布满大小物件,看不出整理行李返乡的痕迹。“之前昊明的功课中有一个问题,夏天最喜欢做什么?昊明的答案是‘最喜欢去姨母家玩’。他每次出去住都不想回来。”刘太笑道,“这次(返大陆过新年)可能又会不想回来。”
刘太一家四口,住在葵涌一栋大厦的㓥房内,是全港近20万㓥房住户的剪影。近年来,随着㓥房人数上升,住屋环境与租金不匹配,㓥房住户的住屋环境愈来愈受关注。根据政府统计处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全港已有近20.7万人蜗居㓥房,其中近三成为单身人士,其余为二至四人家庭,而儿童隐患和长者安全尤为引人关注。近年来,㓥房人口数字与公屋轮候时间一同节节上升,“上楼难”不仅带出政府近十年房屋政策失效的问题,长远还会对数十万蜗居㓥房的居民造成不可抹去的影响。
公屋量增长缓慢,过渡房屋杯水车薪,福利津贴与社区服务等中短期措施都无法在一时半刻解决㓥房户的住屋问题。面对庞大的住屋需求,租金高企的市场将㓥房塑造成现代都市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住屋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是否应该为条件恶劣的住户提供一张安全网?香港是否需要订立最低居住标准?相关标准又该如何制定?政府究竟是担心干预市场会导致基层居民利益受损,还是过于懒政,甚至要牺牲市民权益来换取资本家利益?个人命运之不同,自然受先天因素影响,但维护住屋权益、推动居住正义,则无关阶级、不分你我,这些问题和答案,需要大家一起面对。
㓥房小童的“梦想”:上公屋,有一辆电动玩具车
租金之外,被滥收水电费亦是许多㓥房户面对的难题。2017年,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团体及社区工作部发布的《葵涌区不适切居所室内环境质素及水电费》报告指出,㓥房住户平均每月电费高达570元,较上年升幅为27%;而平均每月水费开支则为170元,涨幅达到21%。这样的支出,比一般住户高出许多。参照中电公布的用电价目,以每个家庭平均2个月用电800度计算,2017年的平均总电价为113.2元,而2016年与2015年分别为113.2元及114.2元,可见电费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刘太的业主则每月收取300元水电费,多除少补。
姚冬梅加入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协助葵涌㓥房居民大联盟服务㓥房居民近两年。作为社工,她时常与㓥房住户接触,实地了解住户生活情况及需求。对于滥收水电费的现象,她听说过最贵的电费为每度2.8元,而正常电费仅为1.8元;水费更是离谱,最贵高达每平方米35元,整整高出水务处价格近4倍。
为了节省水电费等生活开支,㓥房家庭必须“斗智”,才能细水长流。由于之前住所空间过小,无法做饭或洗衣服,有时候刘太会回娘家完成这些家务;现在的住所空间稍微大了些,便依靠在夏天少开冷气来节省电费。
但生活最苦涩的,还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尽人意。去年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推出“社会房屋共享计划”,为期三年,可提供千户㓥房家庭入住。但早前有组织调查深水埗㓥房住户对共住房屋的看法,结果显示七成㓥房户不愿意入住。㓥房住户抗拒共住有其原因,例如共住虽有当下流行的“共享”概念作修饰,但共住状态根本与共享原意无涉,很有可能变相催生另一种㓥房形式;另外,共住亦会带来私隐问题的忧虑。
谈及共住房屋,刘太亦有所顾虑,关键之处在于家有二子,读书问题成为首要考虑。由于共住房屋计划限期三年,两个孩子处于入学阶段,转校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容小觑。昊明经历过搬家转校,自然对不停变换环境有所抵触。
昊明还有一个小小心愿始终难以实现——拥有一架电动玩具车。生活在太过细小的房子,拥有一架玩具车都显得奢侈,妈妈只能忍痛拒绝孩子的要求。然而对于一个急速吸收生活养分的幼童而言,童年失去的不仅是玩具,昊明平日想带朋友回家玩耍,因为空间太小,不被准许。或许是安慰听得多了,昊明如今已懂得在被拒绝后轻轻说一句,“等公屋啦”。
刘太在接受采访期间,昊明一人安静坐在床上玩游戏。刘太提及等待公屋的无奈时,昊明会微微擡起头,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刘太说起孩子有渴望的礼物却无法获得,不免有些无奈,但又打趣道,小小年纪的孩子已懂得说“一起等公屋”,十分懂事。但昊明心里或许都留有不解,对未来看不见亦摸不着,只能以“上到公屋可能都放不下玩具车”来安慰自己。
不适切居所易引发情绪问题
在布满情绪牢笼的社会中,这样的少年不是孤岛。近年来,精神健康成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愈发重要的话题。据2017年食物及卫生局《精神健康检讨报告》指出,本港精神病患者人口持续增加,约有110万至180万人患有精神障碍。在精神健康的隐患中,低收入的基层市民受到不适切居所的影响尤为值得警惕。明爱社区发展服务于2017年10月发布《不适切居所及租金压力下对基层租户构成情绪危机》调查报告,指基层租户因住屋问题衍生出精神压力,属于精神健康高风险群组,并有45.5%及44.1%的受访者具郁症及焦虑症的倾向。
不适切的房屋对人产生的隐患究竟有多大?根据英国环境卫生协会研究,潮湿、挤迫、有噪音、卫生条件恶劣等居住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影响,不仅会导致个人产生情绪压力、降低集中力、睡眠质素下降,还会引发家庭冲突。
不适切居所衍生的隐患不可轻视,少年失却青春,青年疲于供楼,长者晚年不安,如此处境正正是贫富悬殊与楼价高企时代的侧写。蜗居四方天地的㓥房住户,他们有何实际需求?政府提供的舒缓政策成效如何?这些问题可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探讨。
>> 【㓥房.倡议】第二篇,从社区中心观察基层市民需要怎样的贴身服务。
其他倡议专题
直资=贵族? 要摆脱标签 须严限学费乡委会有特权? 应取消区议会当然议员医疗融资改革 医保是否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