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贫者愈肥 皆因健康食品昂贵 政府须保障市民“食权”
“吃多了山珍海味,患超重或肥胖、高胆固醇这些慢性疾病比十年前普遍了”是卫生署长的说法。然而,有媒体按早前卫生署发表的人口健康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的肥胖人口比例较高,心血管病高风险比率亦较高。单靠提高市民健康饮食意识并不足够,政府成立了“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近三年,但在推广及政策倡议方面乏善可陈。政府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没有掌握背后的原因,在政策方面助市民改变饮食习惯,长远而言会大大加重医疗开支。
调查显示住户月入低于一万元的两个组别,逾半有超重或肥胖问题,其他组别则普遍低于一半。而未来十年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也随着收入减少而上升,最基层的组别有逾四成患上此类疾病。由此观之,肥胖是一个贫穷问题。
基层市民首当其冲 食肆欠诱因提升营养价值
港人生活节奏急速,运动不足、经常外出用膳、进食蔬果不足等问题可谓难以避免。尤有甚者,根据社联10月发表的报告,食物占穷人开支可达50%,基层家庭可能因为要节省开支,而多选择吃罐头、加工食物、高热量但营养价值低等较便宜的食品;或许因为工时长,没有时间在家烹调用膳,基层市民较易患上慢性疾病。
成立委员会政策仍乏善足陈 食肆市民须同步改变
政府早于2015年成立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首届委员的任期将于来年3月结束,成立近三年,其主要工作为制定政策方向及工作计划,以减低香港市民的盐和糖摄入量,向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提供建议。委员会向每个区议会拨款最多二十五万元,资助举办相关比赛、话剧、巡游、宣传教育活动、短片制作等,但这类活动难以渗入社区,真正改变市民习惯及食肆餐单的营养含量。
诚然,“从小做起”的良好饮食习惯值得提倡,政府固然要继续宣传、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基层有真正的饮食选择,当中包括与社企合作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地方,开设一定数量的社区食堂。除此之外,政府亦必须减低市民住、行方面的生活成本,让市民可以购买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