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滴漏效应如滴水车薪 美国税改香港不一定要跟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12月2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成49票反对通过税改法案。日本紧随其后,考虑给予企业税务优惠,近年来欧洲不少国家都推出减税措施,有人认为香港应该紧跟国际步伐,推出减税。然而,香港的利得税税率远比这些国家为低,就算减税大潮来临,也不太可能对香港造成威胁,在此刻发表“威胁论”者,无疑是危言耸听。

行政长管林郑月娥公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企业利得税引入两级制,冀可以帮助中小企以及初创公司。(林若勤摄)

须知香港适用于法团的利得税税率为16.5%,国际乐施会2016年发表的《税务战争》研究报告,更将香港列为全球十五个避税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可见香港的税率几乎已低无可低。

纵然如此,林郑月娥在她上任首份施政报告仍坚持提出二级税率,建议企业首二百万的利得税税率减低一半至8.25%,她谓此举可以扶助中小企,甚至启发创新科技、创意产业,有助经济发展。固然澳大利亚也实施两级税制,但澳州的利得税率高达30%,比香港高逾13.5个百分点,香港难与之类比。

美国总统特朗普透露,企业税率减幅有让步空间。(路透社)

减税政策背后隐含一个逻辑,就是只要经营的成本下降、企业的利润提高,市民将从中分享到经济成果,这也就是所谓“滴漏效应”。然而,若要“滴漏效应”成立,必须假设雇主有一颗善良的心,期望他们会大发慈悲,将自己的利润分享予雇员。

香港近十年来GDP录得60%增长,只是十年来的实质工资增长却只有4%,可见一般市民根本难以分享到经济成果。须知公司的利润乃员工的劳动成果,我们固然不会期望雇主将雇员的劳动成果全数归还,但是随着经济好转,雇员理应分享到更多劳动成果。若然不公的情况持续,政府就要肩负再分配的责任,但是政府实施减税,却是适得其反,加剧不公的情况。

减税的另一荒谬之处,在于政府一直拒绝增加恒常支出,另一方面又愿意改革税制,减少恒常收入。特朗普的税改推出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大减,赤字问题将再加剧。林郑月娥推出的两级税制,则令香港每年少收58亿税收。

固然香港的财政储备丰厚,没有赤字问题,但是政府却一直以财政压力为由,不愿意保障市民的应有权利。最近林郑月娥就提出了“补贴论”,主张将公屋转为绿置居,补贴公屋的维修、兴建费用。实际上,去年房委会的赤字只不过是1000万而已,就算按照梁振英的《长远房屋策略》大规模兴建公屋,到2020/21年度,房委会的赤字仍不过是20亿。荒谬的是,林郑月娥一方面对于市民权益锱铢必较,企图剥削市民住公屋的权利,要求他们购买价格高昂的绿置居;另一方面,却少有对商界吝啬。

特首林郑月娥于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议将绿置居恒常化。(资料图片)

林郑月娥一向喜欢谈新加坡经验,她的政策也处处可见新加坡的身影,例如绿置居就是尝试仿效新加坡的组屋政策。然而,在税制方面,林郑月娥对新加坡的经验却置若罔闻。香港和新加坡过去为争夺金融中心地位,曾多次爆发减税战,期间新加坡将利得税税率从2002年的26%,一直减至2010年的17%。但是近年来,新加坡已经迷途知返,改革税制,今年11月李显龙一再强调新加坡有加税需要,他过去也曾表示,新加坡将会面对人口老化、基建开支增加等问题,需要开源。

事实上,香港所面对的问题与新加坡相类似,除了人口老化问题严重外,香港的贫富悬殊也日趋加剧,在政策介入后,香港的贫穷人口仍达100万。如果政府害怕恒常的福利政策会带来财政压力,那么政府为何不考虑增加利得税税率,反而推动减税?正如前述,香港的利得税之低位居世界前列,过去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曾同意增加利得税,只是政府却知而不为、甚至倒行逆施,偏执相信“滴漏效应”的神话。这样的政府,试问如何为市民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