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强积金当首付危险至极 政府莫推市民进置业悬崖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政府近日大力鼓吹“置业主导”,又声言会以绿置居取代公屋。为了增加置业比率,近日强积金管理局更表示会研究市民可否提取部份强积金作首次置业。香港的退休补障制度本就远不足够,若然再鼓励市民将强积金投入水涨船高的房屋市场,一旦楼市下跌,市民只会进退维谷。

强积金制度实施逾16年,刘怡翔指出,在扣除费用及收费后,录得的年率化内部回报率为4.4%。(梁鹏威摄)

置业主导根本错误 用强积金首置如推波助澜
 
这个建议并非新鲜,不少港人羡慕新加坡人可以轻松上车,运用公积金供款,加上各类置业津贴购买组屋,积金局主席黄友嘉在两年前也抛出此建议。在 11 月 1 日,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回应立法会议员谢伟俊的质询时,更公开表态,表示会进行研究。
 
政府“戴尽头盔”,表明强积金是为市民退休储钱,提早取款会减少日后退休金额,需要慎重考虑会否打倒强积金原有目标,叫一众支持者不宜期望过高,但无论从方案原委及效用判断,用强积金首置也是危险。现时楼市高踞不下,政府强调“置业主导”政策,无疑叫普罗市民倾注积蓄和收入买“砖头”,牺牲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容许强积金注资首置,犹如推波助澜,令更多原本没有能力上车的人,萌生置业梦,勉强进入楼市。一旦经济逆转,这批边缘置业者,最有机会面对失业、欠债,一旦断供,也就难望翻身。当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不少透过首置贷款上车的市民,最终沦为负资产业主,民怨四起。今届政府难道希望悲剧重演吗?

刘怡翔表示,新加坡公积金分户口设有三部分,分别应对退休、置业及医疗之用,供款最高达37%。(资料图片)

再者,政府现时仍然坚持调控楼市,不调低印花税,而金管局又收紧按揭成数和要求银行为按揭客户做压力测试。如果容许强积金置业,也就是制造需求,与政策的原意背道而驰、自相矛盾?事实上,新加坡人也渐渐察觉运用公积金置业,会减少退休后的生活费,偏离公积金原意。既然前车可鉴,香港人就更加要三思。

首付动辄百万 难靠强积金补足
 
再者,动用强积金只是杯水车薪。根据积金局数字,截至去年底,约87万个帐户所累积的强积金超过20万元,占所有帐户约一成,有条件提取部份金额置业,剩余部份滚存退休金,一如新加坡公积金的分配。帐户金额超过50万的,更只有2%,不到14万个。现时一个三四百呎的私楼单位,售价要400万元,可以想像,中低收入人士,根本难以预备百多万的首付,掏空强积金也上不了车。

中产家庭可能会是方案的受益人,但人数有限。而且,强积金仍然跟公积金制度有相当距离。在新加坡,雇主公积金供款占雇员薪金两成,雇员则供款17%,远比香港雇员雇主合计供款薪金一成的比例高。即使如此,不少新加坡国民仍要自掏腰包偿还部份按揭,不能单靠公积金。

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焦点放在房屋问题,推出首置上车盘及多划“绿置居”等政策协助市民置业。(资料图片)

还有一点要注意,政府认为国民动用公积金置业是“借款”,因此需要“偿还”按揭利息(现为2.6厘)给中央公积金局,而且失去原本存在公积金收到的年息(现为3.5厘)。简而言之,当地人也绝非“无痛置业”。同理,港人不能只顾过首付的关,还要眼望未来二、三十年的还款期。

不要去羡慕不要去妒忌 安居无需置业
 
其实,即使政府坚持置业主导,也无需大费周章打强积金主意,倒不如放宽首置的首付比例,更为直截了当。但是更根本的是,政府必须订其“置业主导”政策,更不能不断制造需求,漠视置业的风险。说到底,唯买楼是尚、买楼才是安居乐业的想法,只不过是梦幻泡影,市民一生供楼、被债务重重捆绑,只会令他们欠缺创新精神,政府必须要戳破这一个迷思、兴建更多资助单位,莫让市民一生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