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林郑急于找数 首置盘向地产商伸手 恐走官商勾结旧路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大力推动增加房屋供应的措施,相信“港人首置上车盘”将会是她的第一份施政报告重点。早前林郑曾表示,不会动用公屋及居屋用地兴建首置盘,亦有报道指政府正构思以“公私营合作模式”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推动计划。然而,此模式过去多次曾受到公众批评有“官商勾结”之嫌,损害公众利益,公众应多加深入了解和讨论。

是否应将公屋兴建直接交由地产商兴建?(资料图片)

所谓PPP模式,根据政府效率促进组的定义:“一种由公营部门和私营机构共同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计划项目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下,双方透过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承担,各自发挥专长,收相辅相成之效。”政府提供地价优惠或批出长期的专营权,私营机构则提供资金或提供政府指定服务质量,建成的项目由政府拥有,私营机构就获得经营收益等经济利益。

过去有不同发展项目都曾引进类似模式,但都曾遭公众质疑有“官商勾结”之嫌。如早期的数码港在未经公开招标的情况下与单一地产商合组公司变成地产项目、天水围发展成单一地产商垄断该区民生事业、政府向迪士尼提出极优厚条件合组公司遭质疑是“割地不平等条约”、西九发展区“单一招标”事件等。

近年有极大争议的新界东北新市镇发展,亦曾反复多次讨论应用“传统新市镇发展模式”抑或是PPP模式,时任发展局长的林郑月娥早在2012年6月在新界东北发展区的问题上明确表明,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新市镇发展模式”比PPP模式更可取,除可避免官商利益输送之嫌外,发展速度较快,亦较易规划。

然而,时任特首梁振英最后却推出“加强版”新市镇发展模式,走回PPP模式的旧路,而非政府主导、传统新市镇发展的“收地—规划—卖地”方式,反而容许大地产商以囤积多时的农地“原址换地”,变相以公帑补贴兴建基建,协助发展商“开路”发展囤地。堆土机一夜拆屋赶走村民,政府亦有借口推卸安置和赔偿的责任,令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官商勾结”之声不绝,最终引发“新界东北十三子”冲击立法会一案,与政府的关系陷入低谷。

东北村民今早在马屎埔农地拉起横额,抗议恒基收地。 (梁铭康摄)

是次政府为达尽速发展和增加首置盘单位而不损公居屋供应,将可能再次使用PPP模式,选取城规会已批准改划作住宅用途或发展商可提供的土地,据报将兴建不少于3000个首置盘单位,当中可能涉及四大地产商在新界所持有的农地土储已逾亿平方呎。难怪当政府消息人士放风会与地产商合作开发新界农地作上车盘时,即时见到其股价上升几个百分点,市场的正面反应正好反映PPP将是“政府开动推土机,为地产商铺桥开路”,启动其新界荒废多时的农地变为千亿楼盘。

反观最近新世界亦推出“大学毕业生首置计划”,将屯门约15%中小型单位,预留给合资格年轻人上车,但会有转售及出租限制,据悉亦会提供“超低首付”,按揭高达92%,即只需47万元首付,即可“上车”,以及长达40年的还款期。此例证明发展商其实只要并非“赚到尽”,也有能力提供首置上车盘,根本毋须政府推动也可达至“首置盘”的政策目标。

林郑月娥倡议的“首置上车盘”协助夹心阶层置业,动机良好,但政府消息透露的政策内容和公私合营模式,令人担心是好心做坏事。现时房屋价格高昂,林郑月娥固然要尽速推出惠民政策,但是公私营合作发展早已为人诟病,走回特区成立初期经常遭人抨击“官商勾结”的旧路是否合适,实值得其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