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改革谁下台 ——香港需要深刻认识邓小平这句话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改革”一词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为香港政坛关键词,资深传媒人刘澜昌接受《香港01》专访时,更是直言“中央对香港改革的要求很强烈很迫切......如果港府再不改革的话,现任特首恐怕也很难连任”。现届政府任期刚刚过半,谈连任也许言之尚早,但中央明确要求改革、香港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已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上周五(9月20日)会见率团访京的行政长官李家超时,便再度表达了对香港推动改革的期许,这是他在不足两个月内当面对特区政府主要官员提出香港需要改革。7月23日接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时,他表明香港需要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这次面对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他把香港应该如何以改革促发展说得更明白。

香港要推进“各领域”改革

港澳办发布的新闻稿引述夏宝龙称“相信特区政府一定能够乘三中全会东风,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改革”。这句话实际上呼应了他在两个月提出的应该“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三中全会东风正是香港需要把握的“机遇”,而特区政府需要的“主动作为”是团结带领社会各界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改革。这实际是再次提醒特区政府承担着治理香港的主体责任,在推动香港改革的道路上要同样责无旁贷,而且,正如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各方面的制度,香港的改革也需要“各领域”推进,全方位展开。

夏宝龙不仅对特区政府表达“展现更大作为”的期许,还对香港社会各界提出了支持政府推动改革的“希望”,当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指出“特别是工商界、企业家”。商界对香港“拼经济、搞建设、谋发展”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夏主任发言时突显其重要性,说明香港经济发展是中央紧迫关切的问题。与此同时,若把对商界的“特别”着墨放在改革的框架下理解,也许还有另一层深意。

根据港澳办新闻稿,夏宝龙会见李家超时称赞特区管治团队“坚决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众所周知,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对香港耳提面命的指示凝聚为两个“破”——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与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深层次矛盾的形成与既得利益的存在息息相关,而提起既得利益,普罗香港市民第一反应必然是“地产霸权”,因此不少人把“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等同为“打倒地产霸权”、“斗地主”。毋庸讳言,商界确实是香港既得利益的核心群体,同时也是深层次矛盾的结构要素,不过,阻碍社会发展的不是商界本身的逐利行为,而是与其紧密相关的“藩篱”和“深层次矛盾”,它们才是真正要“破”的目标。

夏宝龙在去年底已明确指出,在香港整体利益面前,任何个人、企业、组织的利益都是小利益,香港的最大共识应该是让广大市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换言之,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不是“斗地主”,而是要重新理顺社会利益结构,维护市民整体福祉。熟悉中国政治的人都知道,中共用辩证思维去认识与解决问题,“破”与“立”构成一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有“破”就有“立”,不是“破而不立”,而是“破立并举”。“立”离不开商界的参与,但政府既然承担着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也就是“立”的最重要主体。用当下时髦的语言来说,只有政府有能够把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谁不改革,谁就下台”

“有为”已是特区政府明确提出的施政方针,但能否把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才是检验治理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刘澜昌所言,即使政府积极做事,但若只是边边角角的事情,不是关键性的,也就不足以解决香港内部的根本矛盾。刘澜昌认为特区管治架构的三大弊端是香港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缺乏宏观决策思维,二是重视程序轻视效能,三是未能妥善调和不同群体利益。这其实已非一家之言,而是在社会有广泛共鸣,甚至也是一些主要政党的看法。民建联主席陈克勤便曾指出,要完成香港改革进程,管治团队就需要破除治理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工联会会长吴秋北也直言,新时代对爱国者治港的要求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那些可能导致不作为的制度都要改革。

显而易见,政府的改革是所有改革的起点,尤其是顶层结构的执行能力,这也是“如果港府再不改革的话,现任特首恐怕也很难连任”此一警示的题中之意。对国家改革开放历程有所认识的人更会明白,它绝不是一句空话。香港社会对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发出的“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绝不陌生,这句没有“如果”的话铿锵有力地展现了中共对改革的坚持与对治理者推动改革的要求。夏宝龙7月首提香港改革时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同样需要识变、应变、求变,香港要避免在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里掉队,是时候刀刃向内、自剜腐肉了。

邓小平在1992年以南巡的方式“拨乱反正”,确定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