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港铁.倡议(一)】可加可减机制有名无实 政府无权干预?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2000年,地铁上市,2008年,两铁合并;此后,坊间即持续批评港铁“有加无减”的票价政策,惟港铁不断以“保障股东利益”之类的理由为荒谬制度解画。政府当初宣布铁路服务私有化时,曾许下承诺,会保障公众利益;现时诺言显然已经失真,而港铁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则已成为港人每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港铁与市民三者之间的张力亦愈见明显。其实,到底在现行制度下,政府能否阻止港铁加价?

【回购港铁.倡议】专题一、可加可减机制有名无实 政府无权干预?二、港铁上盖不建豪宅 股民还有兴趣吗?

在政府栽培下,港铁已成你我生活必需,车费年年递升,岂非“公私合作”迫使市民增加支出?(资料图片)

地铁上市挡金融风暴 时移世易 是时候改变了

上世纪末,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经济受创,在1998/99财政年度出现245亿元赤字。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政府提出公营服务私有化计划,将原属政府管理的业务透过上市、与私企合作等模式放出市场,减轻政府负担,当时打算私有化的项目包括房屋、水务、铁路等。1999年,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将铁路服务私有化,按其如意算盘,地铁上市后,可吸纳私人资本,扩大资金来源,并激发铁路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间的良性竞争。

为释除公众疑虑,政府承诺会在私有化后20年间出任地铁最大股东,持最少75%的股份,以继续照顾公众利益,20年后的持股量亦不会少过五成,以保留话语权。因此,当年立法会内纵然有议员担心私有化的长远影响,但《地下铁路条例草案》最终还是顺利通过,完成地铁私有化关键一步。

地铁上市对于挽救港府财政的确功不可没,先是为政府集资逾百亿,又在其后数年间每年持续为港府带来数以亿计的可观股息收入。不过,近年政府财政稳健,本财政年度更录得1,400亿元盈余。在库房水浸的情况下,当然是时候思考该如何看待当年为“减磅”而推行的地铁私有化计划,权衡铁路服务“公有”与“私有”两者孰利孰弊。

九七之后,香港经历金融风暴,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将公营事业私有化,在当时属合理举措;但时移世易,社会是时候反思相关政策的利弊。(资料图片)

票价有加无减 政府港铁联手增市民开支

2014年,运输及房屋局公布《铁路发展策略2014》,确立以铁路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政策。随着近年多条新铁路启用,铁路服务可望在2021年覆盖70%人口居住的地区,公共交通市场占有率将提高至43%;至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包括专营巴士、公共小巴及的士,则担任辅助角色,配合铁路发展。

资源来源︰运输及房屋局《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虽然港铁已成为公共交通政策核心,但其服务一直为人诟病,其中以票价政策尤甚。2008年,港铁与九铁合并,并与政府订定《营运协议》,其中一项重要条款是设立“票价可加可减机制”,制定票价调整方程式。根据机制,两铁合并后会放弃以往由公司拟价的做法,改为考虑物价水平、工资水平及生产力等因素,较“客观”地决定票价调整幅度。

整体票价调整幅度 = (0.5 x 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变动 + 0.5 x 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变动 – 生产力因素)-0.6个百分点
现行可加可减机制方程式

此票制看起来公允透明,似乎可保障市民利益;但事实上,在可加可减机制出现前,尽管两铁名义上有票价自主权,实际上仍须咨询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和交通咨询委员会。事实上,港铁自2010年起,车费即年年递增;相反,仍须行政会议批准才能加价的营专巴士公司,其加价次数显然没有港铁那么频密,城巴与新巴更是连续八年没有加价,虽然二者今年提出一口气加价12%,但恐怕不易获行会通过(在巴士加价事情上,行会绝非橡皮图章,会否决或调低巴士公司提出的加价申请)。

政府既已将铁路定为未来的公共交通骨干,致力扩充其覆盖范围,港铁在这前提下继续年年加价,客观结果必然就是载客量与车费利润均持续上升。可以说,政府与港铁共同“迫使”市民增加开支。

巴士公司申请加价,政府有权驳回,反而港铁却可以“自动启动可加可减机制”。(资料图片/江智𬸣摄)

《营运协议》成掣肘 政府不能强制减价

港铁已获政府从政策上保证其载客量,年年赚取过百亿利润(去年更逾200亿),却仍然坚持加价,按理,以保障市民利益为己任的政府应该检讨这个机制。根据两铁合并《营运协议》,假如港铁公司或政府要求,可每五年检讨票价调整机制一次;不过,若双方未能就检讨达成共识,可加可减机制将继续适用。

在此情况下,政府难以靠修改票价机制来保护公众利益,因为港铁作为上市公司,当然以营利为其营运目标,而不会多考虑公众利益。事实上,截至目前为止,政府与港铁公司已两次检讨票价机制,即使民间和立法会强烈要求港铁调低票价,又或是提出“港铁票价,行会把关”的议案,港铁也只肯稍作让步,设计“利润分享机制”,提供“即日第二程车费九折优惠”等小恩小惠,而不愿直接下调票价,减轻市民负担。

政府在招股书中明言,不会“有权用到尽”,反而会让地铁公司按市场逻辑办事。(图片来源︰地铁招股书)

若政府要推翻这个可加可减机制,理论上就是政府以港铁大股东身分,与政府“达成协议”;不过,政府在地铁上市招股书中白纸黑纸保证(government’s assurance),“地铁公司有发展业务的商业自由......主要商业决定会由董事局咨询执行总监会后制定。政府不打算用其股东权力干预公司的商业决定”。因此,若政府真的以港铁大股东身份行事,推出有益公众但有损股东利益的决策(例如废除可加可减机制、大幅调低车资),很可能会引起法律诉讼。

如此一来,政府怎样才能履行当年的诺言,从票价上保障市民的利益?详情请见〈【回购港铁.倡议(二)】港铁上盖不建豪宅 股民还有兴趣吗?〉

其他倡议专题居屋应按成本定价 保障港人基本住屋权巴士问题无限轮回 欲破困局 还靠竞争租务管制干预市场、反增空置率? 破解四大疑虑

上文节录自第12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16日)《回购港铁 踢走“有加无减”票价机制》。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