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青年就业选择丰富惟感迷惘 应用科学课程可提供多元出路

撰文: MWYO青年办公室
出版:更新:

MWYO专栏|游沛翀

近年香港的就业环境急促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虽仍是主流,但青年在更多元的选择下,他们对于自由、灵活与弹性的工作模式也有不少迷思。坊间认为,Z世代的青年着重于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更有不少毕业生宁愿创业或者从事多份兼职工作,也不愿为一间公司打工。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于2024年5月下旬,就青年的就业模式和理想工作发表研究报告,并邀请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下称THEi高科院)副校长 (学术)曾伟基教授(Paul)、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副总干事谢可仪女士(Apple)与资深猎头顾问张慧敏女士(Alison)分别以学者、生涯规划支援者及雇主的角度,并就着其经常与青年接触的丰富经验,分享青年对理想工作的追求和看法,也包括他们于生涯规划上遇到的难题,希望各持份者可为新一代共建多元的就业机会和多赢的工作环境。

青年从不同就业模式找寻工作意义
雇主应理解和提升年轻人的工作态度

Apple提到近年社福界同工在接触不同年轻人时,发现他们普遍都对职涯发展感到迷惘,尤其是一些不循主流途径升学的青年,当中一部分并没有参加文凭试,便直接投身社会工作。Apple解释道,这些青年并非不勤奋或选择“躺平”,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与传统就学的要求不太吻合,故在离开校园后从事不同兼职以尝试找寻方向。在社会摸索一段时间后,有的青年希望转换至更有前景的职涯跑道,有的则认识到学历对其事业发展的必要性,惟他们对就学和就业这方面的讯息掌握相对匮乏,故在寻求支援时尽显困惑。Apple认为尽管这些年轻人没有耀眼的学历,却展现出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具备一定社会经验,她为因学历而局限未来工作发展机会的青年感到惋惜。

此外,近年青年放弃大学学位,中途辍学有上升的趋势,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希望把握时间与精力创业,发展自己的兴趣追梦。Alison就此补充,学校的知识较难做到与时并进,例如修读资讯科技的学生深谙网络世界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可能在第二天已经被推翻,倒不如早日投身现实社会。还有一些青年,由于在正职之中体会不到满足和意义,于是只完成份内最基本的要求,在下班后将全副心思投入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里以平衡收入与兴趣。例如有喜欢美容的青年曾向其表示,即使从事美容服务的副业收入微薄,自己也愿意在休息日窝在工厂大厦中乐此不疲。

在公司角度,年轻人于工作中有失积极,是绝大多数雇主都不愿乐见的。但Alison指出问题的症结并非是青年选择慵懒度日,而是因为有不少雇主仍以一副指点江山的态度管理下属,不懂、也不愿意主动接触和认识年轻人的新事物和处事方法,事无大小仍希望掌控其中。为此,Alison建言管理层应尝试站在年轻同事的角度,协助他们看见每项工作背后的目标和意义,同时借助个人经验辅助新人依循自己认为理想的方法,安全地尝试,甚至可包容他们犯错,并引导他们作出反思,最后协力把任务完成。

应用科学课程可提供多元进修出路

两位讲者虽然都表示青年愿意为理想奋身拼搏,但也不约而同地指出如果年轻人选择提早进入职场,背后往往伴随对未来事业前途的担忧,特别是会否失去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的机会。事实上,笔者也曾接触过一些青年即使顺利修毕大专或大学学位,他们于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都期望探索转换未来的职涯路向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本科毕业后发展并不大如意的(俗称入读“水泡科”),更须考虑以进修转换跑道。

有见青年对进修有着多元的需求,Paul指出 THEi高科院提供的应用科学学士课程,除了定位与传统大学相同的资历外(符合第五级资历架构),更具弹性,允许学生于不同年级入学或者结业(multi-entry and multi-exit),方便学生按照个人需求捉紧工作机遇,又可以在适当时候重返校园。再者,对于期望转向更具专业性与知识型发展的青年来说,即使过往修读的学位与心仪的应用科学学士课程完全无关,甚至在文凭试中失利,也可以循不同途径一步步完成学位,取得从事有关工作的入场券。MWYO为更深入了解THEi高科院提供的应用科学学士课程的优点,以及如何能配合不同学历背景青年的工程专业发展,我们于六月下旬造访THEi高科院屋宇设备工程课程团队一探究竟。

现时THEi高科院提供的屋宇设备工程(荣誉)工学士课程(Bachelor of Engineering (Honours) in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于2024/25学年获教育局纳入第二轮“应用学位课程先导计划”,升格为全港首个工程应用学位课程。此课程可让不同学历背景的青年人循不同年级入学(见表1)。以一年级入读为例,符合文凭试332A2(即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取得3级或以上,数学和其中一科选修科(须为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延伸部分(单元一或二)达第二级或以上,并且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达标)就可经大学联招(JUPAS)入学,适合成绩未如理想,同时期望课程有明确职业导向的同学报读。至于没有修读理科的同学,可考虑先入读相关文凭课程,毕业后再由高年级入学途径(senior entry)衔接入读大学三年级。如果是已有高级文凭/副学士或以上学历,但所修读之学位与工程学系无关的青年,则可于来年开始(2025/26年度)入读大学二年级。最后,若是已有高级文凭/副学士或以上学历,并且修读之学位与工程学系有关;或是已在屋宇设备工程相关公司工作,并经由雇主推荐者,则可入读大学三年级。可见,不同背景的青年几乎都可按照自己的资历和需要循序渐进取得应用学位。

表1:屋宇设备工程(荣誉)工学士学位不同入学途径

应用科学学士课程容许转换跑道
相对一般大学学位更具事业发展优势

THEi高科院的屋宇设备工程(荣誉)工学士课程是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该类课程的修读成本一般约为 $100,000一年。但由于该行业有殷切的人力资源需求,符合政府“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下称SSSDP)”的资助条件,故学生在扣除学费津贴后每年仅须支付约$20,000。再加上有关行业对年轻新血也是求才若渴,如学生选择在一年级便以工读制(每周三至四天上班,一至两天上学)修读,聘用的公司更愿意支付同学余下的学费,最终达致学费全免(详见THEi高科院与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HKFEMC)携手推出的“工.书.教.学”学位.工作兼得计划)。再者,参加工读计划的学生更可获得一份可观的兼职收入,以及政府提供的薪酬津贴(“在职培训津贴先导计划”)合共每月约$14,000。由此可见,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青年来说,工读制的确提供更大经济诱因,并可在工读期间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已在社会工作一段时间的青年来说,全职进修的成本通常是放弃进一步累积工作经验的机会;而THEi高科院提供的应用科学学士课程获得行业龙头企业和商会把关和协助,故校方可安排学生前往有关公司工作。就以修读屋宇设备工程课程的学生为例,该课程与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HKFEMC)合作,其下有数千间联会成员公司,当中大部份都愿意提供半工读和全职的职位。而在院校方面,学系更鼓励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拣选半工读的模式,现时三年级入学者之中,有接近一半是选择工读制。换言之,毕业生除了可以拥有与传统大学相等的资历,更可以同时获得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并且熟悉行业文化。至于全日制的学生,亦须在毕业前完成至少三至六个月的实习,确保90%以上的THEi高科院毕业生能从事相关行业。

由此可见,该学系的课程设计和资助安排既可帮助青年免去大部分的学债,在学期间亦可累积相当的收入和相关专业工作经验。THEi高科院除了提供屋宇设备工程学士课程以外,亦提供七大学术领域课程,当中工作与学习并轨的修读模式则拓展至土木工程、飞机工程和中药药剂学。笔者认为这对于刚完成中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想要转换职涯跑道的青年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政府资助额应与THEi高科院工程学额并行
其他院校宜积极扩阔工读制模式

最后,有见工作与学习并轨的学习模式,较能协助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让有意转换职业跑道的年轻人顺利过渡,笔者尤其关心未来还有哪些行业,或是现有学系有潜质开办工读制式修读?院方在增加学科和学额时,又面临过何等挑战?

就前者来说,原则上只要业界有人力需求,并且对于入行者的学历有一定要求,就符合THEi高科院开办应用科学课程的标准。而业界如能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并配合课程的教务事宜,有关学系就可以考虑申办为工读制的模式。笔者期待现时欠缺人才的行业,能够把握现时应用科学课程发展的大趋势,与院校开办更多工读制课程,令年轻人的出路更加多元,事业发展更具保证。至于业界与院校合办的好处,笔者亦访问了与屋宇设备工程课程合作的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委员,这将于下一篇文章作详细分析,以供其他业界人士参考。

至于后者来说,校方在开办工读制后,观察到有更多高年级入学生是转换跑道的。正如上述所言,SSSDP的学费减免,无论是对中六生,抑或是在职进修的青年都有相当大的经济帮助。笔者于访问当天与在读生和毕业生交流,其中有位青年过去是文科学位毕业,并透过公司推荐参与计划,成功转换至工程专业的跑道,而下篇文章亦会阐述工读制对学生的好处。

但学费减免在现行制度下,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举例来说,就一年级入读屋宇设备工程课程的学生,SSSDP所提供的资助在2024/25年度仅限10名可获得有关津贴,但现时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下称评审局)批出的学额总共有25名。换言之,假若成绩排名第10和11名的入学者即使成绩一样,其中一人也会因为学额与资助名额有出入而未能减免学费。笔者认为这是十分不公平的,估计亦非政府政策的原意。为避免上述情况,以及鼓励更多青年选择报读这些对人才有殷切需求的应用科学课程,MWYO建议当局应协调跨部门合作,令SSSDP的资助名额与评审局批出的学额同步,避免不公平的情况发生,为工程业界注入更多本地人才。同时,其他院校宜积极扩阔工读制模式,让不同行业的青年能突破事业的框框,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作者游沛翀是MWYO青年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